1. 首页 > 养殖

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导致鸡群大肠杆菌病爆发

一、临床病变

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导致鸡群大肠杆菌病爆发

在这场鸡群大肠杆菌病的爆发中,我们通过尸体剖检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鸡的输卵管内有炎性分泌物,还有部分充血和淤血之外,其他脏器组织都完好无损,简直就像是个健康的鸡宝宝。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二、实验室检验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决定将鸡宝宝的输卵管样本拿到实验室里好好研究一下。在恒温箱里37℃的培养下,我们观察到了麦康凯培养基上出现了红色菌落,而且这些菌落长得还挺壮观的,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经过计算,我们发现在输卵管中共分离到了2株细菌。其他组织里可没有发现细菌的踪迹。

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导致鸡群大肠杆菌病爆发

在油镜下,我们看到了很多红色、中等大小、两端圆润的无芽孢直杆菌,它们的周围还有一圈透明的荚膜。这些细菌要么是单独存在的,要么是成双成对的,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对甜蜜的恋人。

生化试验的结果显示,这些分离到的细菌可以发酵葡乳麦甘蔗等糖类,动力实验也呈阳性。但是,它们却不能利用枸橼酸盐。生化试验结果完全符合大肠杆菌的生化特性。

通过抗原鉴定,我们发现从输卵管分离到的2株大肠杆菌分别为o93和o26。在药敏试验中,我们发现o93菌株和o26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四环素等药物均表现出高敏感性。而对于氟罗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吡哌酸等喹诺酮类药物,o93菌株表现出高敏感性,而o26菌株则表现出完全耐药性。不过,这两种菌株对萘啶酸都表现出耐药性。o26菌株对青霉素类有一定敏感性,而o93菌株则表现出完全耐药性,但它们都对阿莫西林有一定敏感性。

三、讨论

通过对7例病鸡的细菌分离和纯培养,我们得出结论:从鸡输卵管分离到的2株待检菌均为大肠杆菌。据我们了解,血清型与临床发病型有直接关系。比如,败血症常由大肠杆菌o2、o78、o1与o50引起;出血性肠炎常由o11、o88与o5引起;关节炎、腹膜炎、输卵管炎常由大肠杆菌o2引发,而引起眼炎的大肠杆菌则常为o80与o18等。不过,我们在从病料分离细菌的过程中发现,实际生产中大肠杆菌致病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该鸡场是规模较大的蛋鸡饲养场,常年从事人工授精。因此,我们认为该鸡场的大肠杆菌感染并引起的输卵管炎症和卵黄炎可能是在人工授精过程中,由于未注意无菌操作,精液污染了粪便中的大肠杆菌,通过人工授精人为接种了大肠杆菌。另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疏忽也提供了诱发因素。常年发病、常年用药,导致了该型大肠杆菌产生了耐药性,毒力愈发增强。

人工授精操作不当导致鸡群大肠杆菌病爆发

试验结果提示我们,在养殖过程中,不仅要防止致病性大肠杆菌自然感染发病,同时也要防止人为操作的不当使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病,导致产蛋下降甚至更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抗生素所针对细菌的类型、所属的类别及临床使用的情况,选定了20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为o93菌株和o26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等药物均表现出高敏感性,可以进一步用于临床。该鸡场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丁胺卡那霉素进行治疗,在用药2天后,产蛋便有所回升并停止死亡,说明药敏试验可以为细菌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药敏试验结果还提示我们,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一些抗生素的抗菌效果已十分微弱,大肠杆菌在巨大的抗生素压力下,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大肠杆菌是一种环境性致病菌,应主要从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防止水源污染,搞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等多方面入手,综合防制才可收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使用疫苗是预防绝大多数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鸡大肠杆菌血清型较多,抗原复杂,并且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又不尽相同,抗原交叉免疫性差。因此,在选用疫苗防疫时,应充分考虑其血清型的多样性、易变性,适时对本地区或养鸡场进行细菌分离,了解鸡大肠杆菌血清型的地域性流行规律,用本地或本鸡场流行的菌株作为抗原,制备自家多价灭活疫苗用于预防本病,可能会收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使用抗生素是治疗大肠杆菌病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兽因临床上抗生素的广泛、长期使用加剧了抗生素在禽体内的残留,严重危害动物食品安全。而根据微生态学原理研制的各种微生态制剂,因其无毒性、无残留、不产生耐药性,具有防治疾病、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优点,在生产实践中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今后一段时间内,对微生态制剂的开发、研制将会成为缓解动物疫情、解决抗生素残留的重要途径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34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