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源头隐患多,病原体传播途径复杂
话说咱们的畜牧养殖行业,可谓是历史悠久,可是这其中的隐患,真是多到数不清啊!你们知道吗?从1900年代早期,禽流感首次在意大利被发现,到1960年南非燕鸥的大规模死亡,这些都是因为病原体传播途径太复杂了。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迁徙物种公约工作组公布的技术文件指出,H5N1亚型禽流感的源头来自集中饲养的家禽。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极端的饲养环境,再加上鸟类贸易、滥用疫苗、运输等人类活动,这些都让病毒变异得越来越厉害。
而且,绝大多数罹患禽流感的野生鸟类,都是在迁徙、越冬和繁殖过程中与人类饲养的家禽有近距离接触的。这就好比是病毒找到了传播的途径,就像野火燎原一样,一发不可收拾。
2003年末到2004年初,东亚爆发的禽流感,就让人见识到了病原体传播的威力。疫症先在韩国南部,候鸟的中途站出现,然后途经香港,最后到达越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卫生环境相对较差的越南,不仅使禽鸟死亡,还对人类造成了严重影响。
但有些人说,禽流感是候鸟传播的,这种说法,我个人不太认同。根据西伯利亚-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通道的规律,早在每年的11月末到12月初候鸟就已经基本完成从北向南的迁徙,而2003年底爆发的禽流感,时间和空间上,并没有重叠。
而且,据2005年10月27日第三届非欧亚迁徙性水鸟保护协定缔约国大会公报指出,携带和传播禽流感病毒的途径,除了候鸟的迁徙外,还有牲畜的运输、家禽和笼鸟运输、与这行业相关的活动、合法或非法的鸟类贸易以及人类的交通。
在家禽中,鸭、鹅一旦受到感染,抗病能力比较高之余,病发后的生存机会也很高。但是,鸡只对流感病毒非常敏感,一旦受到感染的话,传播得快,而且染病的鸡很快就会死亡。农民过去一般称这种现象为“发鸡瘟”,并未有特别留意背后的原因或病发的机制。
直到出现禽流感经动物向人传播并至死的病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禽流感。目前人们应对禽流感的主要手段,是对染病以及可能染病的家禽集体屠杀后进行消毒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以免病毒积累,并进而影响人类。
在2004年和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中,也有媒体指出禽流感病毒源自野生鸟类并传播至饲养场,进而传给人类。建议加强对候鸟迁徙的监控,少数激进者甚至主张在扑杀家禽之外对迁徙的候鸟进行扑杀,但这种说法并未获得鸟类学者的认可,扑杀候鸟的建议更招致环保团体的反对。
所以说,咱们畜牧养殖行业,真是危机四伏啊!要我说,咱们得从源头抓起,加强监管,保障食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只有这样,才能让畜牧养殖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