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免疫蛋鸡仍发病?养殖过程中常见失误有哪些
市面上的养殖户们,是不是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鸡群里都按照免疫程序打了疫苗,可疾病还是层出不穷。有人把原因归结于鸡群抵抗力差,或者疫苗质量不过关。于是,大家纷纷更换雏鸡供应商和疫苗品牌,但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问题还是没解决。
前段时间,我和一些养殖户朋友交流技术,发现大家对免疫的认识和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少误区。今天,我就来给大家归纳一下这些问题,希望能帮大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导致免疫失败的因素
1、重视疫苗使用,忽视生物安全控制
现在很多养殖户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一针定天下”,认为只要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实际上,一个干净、无菌的环境是抗体产生的基础。很多养殖户忽视生物安全措施的建立与实施,导致病毒随意流行和繁殖,造成养殖环境中的病毒大大高于抗体的保护值,这就是鸡只发病的原因。
2、重视免疫次数,忽视产生过程
、过度在意疫苗价格,忽视疫苗质量
抗体产生的关键在于疫苗质量。选择疫苗时,核心指标是抗原含量,然后是疫苗佐剂。因此,一定要选择生产质量过硬、效果好、口碑好的厂家生产的疫苗。
、知道免疫,毒株/厂家不考虑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疾病流行存在差异,不同厂家疫苗的毒株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疫苗选择时,要根据疫苗的毒株是否符合当地流行的毒株进行选择。
、免上了,但忽视免疫方法和条件
免疫接种途径取决于相应病原体的性质和自然感染途径。活疫苗免疫途径越接近自然感染途径免疫效果越好。
、知道免疫的重要性,加大频率和剂量
疫苗厂家在生产疫苗时都会考虑疫苗安全性。活疫苗毒都有一定感染性和毒力,其免疫效果主要取决于毒株免疫原性和定植繁殖能力的强弱。一些养殖户盲目增加剂量,反而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3、关注抗体水平,忽视鸡群健康
只有健康的鸡群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应答。鸡群不健康时接种会造成免疫失败。在养殖业,被认可的疾病防控理念是“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结合”,这就说明了三者的关系。
、关注主力部队,忽视了防御系统
家禽的抗体只是防御系统的一个部分,而主要靠鸡体的免疫系统。完善的免疫系统能使有机体在成千上万的微生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粘膜进入体内时,立即组织防御和抵抗感染。
、抗体离散度大,鸡群抵抗力不一致
鸡只免疫力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抗体高低不一。集约化饲养,鸡群要求100%达标,才能确保鸡群安全。
、忽视饲养的通风管理,诱发疾病发生
病原微生物侵入鸡体的三个途径就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加强饲养管理,真正落实“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理念,确保粘膜的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和免疫屏障健全并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不给病毒可乘之机。
疾病防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在科学的指导下,从防控疾病的三要素抓起。通过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种种生物安全措施来实现降低强毒的污染量,防止强毒病原体进入免疫群体;在保护易感鸡群上,通过选择有效疫苗、科学程序、精细免疫和准确监测,让疫苗在鸡体发挥最大性能,形成均匀有效的抗体,最终易感鸡群变成不易感鸡群,确保鸡群安全。
来源:峪口禽业,作者:贾立财,标题略有改动,版权归原作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