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关注营养、环境、疫病防控
作者:花田墨客•更新时间:2月前•阅读6
# 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营养、环境、疫病防控全攻略
亲们,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肉种鸡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的干货!养鸡界的朋友们都知道,育雏育成期是鸡生长的关键时期,管理得当与否,直接影响着鸡的生长发育和后期产蛋性能。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如何优化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关注营养、环境、疫病防控。
## 1. 体重关键控制点
我们要了解体重关键控制点。以下是一个表格,展示了不同阶段的体重增长曲线:
| 阶段 | 体重增长曲线 |
| -------- | ---------------- |
| 4周 | 略超标准5%以内 |
| 12周 | 接近标准 |
| 育成后期 | 超标准2%~3% |
| 20周 | 超标准2%~3% |
| 24周 | 超标准2%~3% |
### 1.1 育雏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确保鸡只体重达标,保证心血管、免疫等系统正常发育。目标是使母鸡达到4周目标体重,维持尽可能高的体重与骨架均匀度;周增重达到100~120 g。需要注意的是,育雏期体重不是越大越好,前期具有较低的体重能够帮助控制早期体型发育和12周后的体重涨幅。
### 1.2 育成早期
这个阶段是控制体重、提升均匀度的关键时期。这时95%的骨架发育完成,为后期生长打好基础;调整体重,使体重不超标,避免体型过大,尽可能提高均匀度;周增重控制在95~100 g。
### 1.3 育成前期
11~12周是控制体重的最后阶段;优质的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对育成前期的骨架尺寸及良好的羽毛覆盖非常重要。12周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周增重不足是大忌,关注周增重,尽量不超标,此阶段是均匀度管理最困难的时期。15周胸肌呈“V”型;周增重保持95~100 g之间。
### 1.4 育成中期
16周后是生长期的关键阶段,此段时间增重的多少对适时开产和产蛋高峰影响最大;周增重逐渐加快,料量增加26%、体重应增加34%~36%以保证生殖系统发育,体重控制应做到高来高走;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能量摄入,因此可使用预产料。体况方面,脂肪开始逐渐沉积,胸肌由“V”逐渐发育呈窄“U”,尽量采用温和的限制饲喂程序;周增重保持130~150 g。
### 1.5 育成后期
增重和生殖系统发育最快速的阶段。此间应每周评估胸肌和脂肪沉积情况,如有必要进行转群,选留种公鸡和适时公母混群,正确进行光照刺激等;周增重保持150~160 g。应放缓加料速度,避免超重过多,增重过多弊大于利。
### 1.6 对体重偏差鸡群及时正确进行调整
在4~5周以后,如果5周体重超出标准100 g,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少20 g,在10周时达到标准体重;如果5周体重低于标准100 g,应调整周增重,每周比标准多20 g,在10周时达到标准体重。
## 2. 早期公鸡体重控制
早期体重对骨架大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35 d体重超过标准,还有5周的时间让体重回归到标准,更愿意看到35 d体重超过标准5%而不是低于标准。
为确保公鸡良好的开端,应饲喂消化率高、质量好的育雏料,大小粒径为2.0mm×3.0mm的破碎细颗粒,少量多次饲喂,刺激早期采食量。
## 3. 母鸡分栏及分栏后的管理
合格的均匀度是育雏育成期的重中之重,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体况成熟一致。
### 3.1 分群时间
建议的分群时间如下:
1. 7~10 d,全群首次分大、中、小鸡,小鸡集中在一个小栏内;
2. 22~28 d全群第二次100%称重分成大、中、小鸡三个群体;
3. 8~9周,第三次全群分大、中、小鸡;
4. 12周进行最后一次全群分鸡。
### 3.2 分群流程
1. 根据分群体重确定分群范围,大鸡>分群体重+10%,中鸡为+10%~-10%,小鸡<-10%~-20%,小小鸡<-20%;
2. 根据分栏确定分群范围,依据分栏确定分群中大、中、小鸡所占比例,然后在称重结果中按升序或降序确定分群范围;
3. 分群时大小鸡占比过少会影响其发育。分群后建议采取中间或右侧分栏以减少采食速度对采食料量的影响;
4. 分群后采用不同的限饲方法或不同的料量使鸡群体重达标。
优化育雏育成期饲养管理,关注营养、环境、疫病防控,是提高肉鸡生产性能的关键。希望这篇攻略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养鸡事业蒸蒸日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