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的关键
一、竹荪简介与价值
竹荪,又称竹笙、竹参,是一种珍贵的食用菌,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而深受消费者喜爱。在农业市场中,竹荪的高产量和高品质是其竞争力的关键。
二、竹荪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 栽培场地选择
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地,林下栽培为佳,郁蔽度在80%-90%之间。
竹荪一年四季均可栽培,春季为最佳,当年可收获2潮;夏季增设荫棚收效最快;早秋栽培当年可收1潮,次年产量较高;冬季地表温度在5℃仍可栽培,辅以防冻保温措施。
选择优质菌种,如短裙竹荪或长裙竹荪,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4. 基质准备
成分 | 比例 |
---|---|
芦苇秆 | 79% |
芦苇屑 | 10% |
麸皮 | 10% |
过磷酸钙 | 1% |
磷酸二氢钾 | 0.1% |
采用穴播法,菌种播于混合层内,覆盖湿稻草和塑料薄膜。
6. 湿度与温度管理
保持基质含水量在65%-75%,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温度控制在23-28℃之间。
菌裙开张度达最大时立即采收,晒干或烘干后进行包装出售。
三、案例分析
福建省邵武地区通过多年的种植摸索,出竹荪大田“四增大”高产栽培技术,即增大中微量元素、氨基酸、氮肥用量和培养料用量,使竹荪大田畦栽具有“栽培容易、成本低、花工少、效益高”等优点。
四、结论
竹荪高产栽培需要综合考虑场地选择、季节安排、菌种选择、基质准备、栽培方法、湿度与温度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合理的调整,可以有效提高竹荪的产量和品质,为农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由竹荪高产栽培技术,提高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引出的思考,延展至竹荪高产栽培: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增大培养料用量每平方米竹荪菇床需用料20~25公斤,相比传统栽培方法,培养料用量增加了一倍。这为菌丝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基础,有利于菌丝的快速生长和繁殖。
增加中微量元素在培养料中添加适量的中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能够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分化,提高竹荪的产量。
湖北省宜昌市食药用菌研究所经过多年研究,出一种整棉杆栽培竹荪的新技术。该技术利用整根棉杆直接进行栽培,无需切割、粉碎或添加辅料,操作简便,成本低廉。
选择优质棉杆选用无霉变的棉杆,翻晒2天,碾压使棉杆皮裂开、杆质变软,便于菌丝生长。
浸泡处理将棉杆浸泡24小时,捞起堆积沥水至无水珠下滴,为菌丝提供湿润的生长环境。
铺排棉杆在畦床上均匀铺排棉杆,每平方米铺棉杆25厘米厚、干重约20千克,播菌种3千克。
覆土保湿覆土3厘米厚,0.1%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润湿覆土,其上覆盖15厘米厚的疏松干草被,全畦床覆膜压实,疏通排水沟。
通过整棉杆栽培竹荪技术,从播种到收获约70天左右,1平方米可产干品250-300克,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对短裙竹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出一套芦苇料栽培竹荪技术,生物学效率达70%以上。
配料配方芦苇秆79%,芦苇屑10%,麸皮10%,另加过磷酸钙1%,磷酸二氢钾0.1%。
浸泡处理芦苇秆收获后充分晒干,经碾压后置3%的石灰水中浸泡5-7天,捞出用清水反复冲洗去碱性,沥至料含水量65%左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