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村独辟蹊径,养殖鸵鸟
在广袤的田野间,某村悄然兴起了一股养殖新风尚——鸵鸟养殖。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却凭借独到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在农业领域独树一帜,期待着鸵鸟产下“金蛋”,为村民们带来新的希望。
从零开始,探索养殖之路
赵金柱,金苑鸵鸟技术综合研发有限公司经理,是这一创新养殖模式的领军人物。18年前,他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从最初引种的6只种鸟,发展到如今存栏800余只,见证了鸵鸟养殖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攻克孵化关,创造奇迹
为了攻克孵化关,赵金柱独创了“火炕孵化法”,投资2.9万元购进了一台孵化器。夫妻俩没日没夜地守候在机器旁进行试验,还到外地考察、学习。最终,他们创造了北方高寒地区鸵鸟蛋受精率70%、孵化率80%、育雏成活率85%的最高纪录,现在每年的孵化能力达到了近3000只左右。
多元发展,产业链延伸
“你们卖鸵鸟皮和鸵鸟毛吗?”一个咨询电话,让赵金柱意识到“鸵鸟全身都是宝”,不能单一地卖雏鸟和鸵鸟蛋。于是他决定进行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施产业多元化发展。
打造鸵鸟文化产业园,结合旅游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赵金柱积极打造鸵鸟文化产业园,建造鸵鸟艺术品展览馆、修建垂钓园,将鸵鸟养殖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依托鸵鸟品牌特色,重点打造精品鸵鸟旅游度假山庄,吸引了八方来客,年接待游客达2万多人次。
示范带动,引领行业发展
赵金柱的养殖模式吸引了众多前来学习的人。他首创了“公司+农户”的运营模式,由他提供雏鸟和技术辅导,公司负责回收。这一模式吸引了来自鹤岗、建三江以及省外的几十个代养户,雏鸟的销售量剧增,实现了企业和代养户双赢的局面。
产品研发,拓宽市场
在产品研发上,赵金柱请来高级厨师开饭庄,主打鸵鸟宴、制作手工水饺。鸵鸟肉速冻水饺,因为口味独特,曾一个月卖掉4000多斤。他还找来合作商,将鸵鸟皮制成皮鞋、皮包,鸵鸟蛋制作成蛋雕艺术品,身价瞬间翻了近10倍。2016年,他又与浙江一个食品公司合作,研发出了“活力鸵鸟肉”,注册了“北垦金苑”商标,推出鸵鸟肉礼盒装。
某村养殖鸵鸟的成功,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为我国农业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鸵鸟养殖将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
年份 | 雏鸟销售量 | 销售额 |
---|---|---|
2011年 | 300只 | 未知 |
2015年 | 800多只 | 50多万元 |
2016年 | 未知 | 200多万元 |
讲完某村独辟蹊径,养殖鸵鸟,期待产下金蛋。,让我们转向鸵鸟养殖新趋势,金蛋应用前景广。
1996年,赵金柱东拼西凑借来30多万元购买了一台大型收割机,准备在黑土地上大干一场。只是,由于疏忽,收割机被烧成废铁,这场意外摧毁了他的希望。面对困境,赵金柱决心另寻致富之路。
独辟蹊径,走向成功
在养殖过程中,赵金柱不断调整思路,将目标锁定在小鸟和种蛋上,并引进种蛋进行改良品种。为了让鸵鸟适应东北的极寒天气,他在冬季饲养管理上选用纯绿色发酵粉碎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研制出适合高寒地区的喂养配方。同时,他还开发出鸵鸟肉速冻水饺、皮鞋、皮包、蛋雕艺术品等产品,注册了“北垦金苑”商标,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