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产业从单一养殖向产业链延伸,盈利模式多元化
在农业的广阔天地中,水貂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经单一依赖养殖的水貂产业,如今正逐步向产业链延伸,实现盈利模式的多元化。
产业升级,水貂养殖迈向产业链
从交易市场到成衣制造
诸城市不仅规范了水貂交易市场,还将成衣制造作为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引进优良貂种,建立种貂场,并引进先进的饲养理念和饲料配方,孙万红有着一个“5年规划”:在5年内打造50家成衣制造企业,生产出30万件貂皮大衣,实现80%的貂皮就地转化。
年份 | 目标 | 实现情况 |
---|---|---|
第1年 | 建立种貂场 | 已完成 |
第2年 | 打造成衣制造企业 | 正在推进 |
第3年 | 生产貂皮大衣 | 预计实现 |
第5年 | 貂皮就地转化率80% | 目标达成 |
从沿街贩卖到入场交易
过去,水貂交易就像买卖简单的农产品,养出来就卖掉了。如今,因为市场的逐步成熟,貂皮交易附加值增加,从沿街贩卖到入场交易,水貂产业正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
为了提升产业竞争力,诸城水貂产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例如,通过引进丹麦良种貂,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推动水貂养殖向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良种貂的引进与推广
2011年,十里社区从丹麦哥本哈根引进了18740只丹麦貂,由社区成立的大森林合作社统一繁育,分发给社员养殖。通过这种方式,诸城水貂产业逐渐摆脱了低质量、低效益的困境。
除了国内市场,诸城水貂产业也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设立销售点,将貂皮成衣推向国际市场,实现产业链的延伸。
成衣出口是诸城水貂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以6000元以上的平均价格出口成衣,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诸城,作为全国养殖大县,不仅养殖规模巨大,其产业链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里,水貂从单纯的农产品向高品质貂皮成衣的转变正在发生。
种貂场,良种繁育新起点
孙万红的“五年规划”中,不仅要扩大成衣制造规模,还要提高貂皮的品质和附加值。他说,"以前我们只赚了个养殖费,现在通过提高附加值,我们每个月可以制作300多件貂皮大衣,旺季甚至可以达到500多件。"
在诸城市裘皮产业园,诸城市建立了裘皮交易中心,实现了从沿街贩卖到入场交易的华丽转身。这个交易中心拥有完善的设施,包括检疫、质监、税务等服务部门,为貂皮交易提供了便利。
孙万红介绍,现在市场上有更多的消费者愿意接受优质的丹麦貂皮,使得诸城貂皮的市场逐渐打开。他还提到,去年接到了来自青岛、潍坊、日照等地的来料加工订单,显示出诸城貂皮市场的广阔前景。
未来展望,亿元经济集聚区
在孙万红的带领下,诸城水貂产业链正逐渐壮大,并有望发展成为亿元经济集聚区。裘皮产业园内的水洗和辅料门店等配套公司也相继开设,为貂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孙万红说:"我们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未来,我们希望诸城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貂皮产业基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