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啄癖症是鹌鹑常见的一种行为异常
作者:茶农墨客•更新时间:10小时前•阅读3
在鹌鹑养殖业中,啄癖症是一种常见的行为异常,表现为鹌鹑相互啄食羽毛、皮肤甚至肛门等部位。这不仅影响鹌鹑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疾病和死亡。
一、啄癖症的成因
- 日粮不足:鹌鹑处于饥饿状态时,容易发生啄羽、啄蛋等行为。
- 饲养条件不良:温湿度不适宜、通风不好、光线太强、饲养密度过大等,都会导致鹌鹑不能舒适地休息,从而引发啄癖。
- 饲料营养不平衡:缺乏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等营养成分,或缺乏维生素B2、B6等微量元素,都可能导致啄癖。
- 其他原因:如食槽放置不适、雏鹑间争斗等。
啄癖症的症状因具体类型而异,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症状:
类型 | 症状 |
---|---|
啄鼻 | 相互啄鼻,鼻端破伤出血,鼻道发炎,呼吸困难,精神、食欲欠佳。 |
啄羽 | 啄食自身或其他鹌鹑的羽毛,严重时背部、尾部羽毛被啄光,皮肤外露。 |
啄蛋 | 母鹑产蛋后,自己啄食或被其他鹌鹑抢啄食,尤其产薄壳蛋或软壳蛋时。 |
啄肛 | 相互啄肛,肛门破伤出血,严重者泄殖腔及肛门发炎,溃烂。 |
啄趾 | 啄食自身或其他鹌鹑的趾,导致破伤、发炎、溃烂,跛行或卧地不起。 |
- 改善饲养条件:调整温湿度、加强通风、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持鹑舍卫生。
- 优化饲料配方:确保饲料中营养成分充足,特别是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等。
- 及时处理啄伤:对啄伤的鹌鹑进行隔离饲养,并涂抹消炎药膏。
- 加强管理:合理调整食槽位置,避免鹌鹑争斗。
四、案例分析
某养殖户在鹌鹑养殖过程中,发现部分鹌鹑出现啄羽现象。经过调查,发现原因在于饲养密度过大,饲料营养不平衡。针对这些问题,养殖户采取了以下措施:
- 调整饲养密度,降低饲养密度至合理范围。
- 优化饲料配方,增加赖氨酸、蛋氨酸等营养成分。
-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鹑舍卫生。
经过一段时间,啄羽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鹌鹑的生长发育也恢复正常。
啄癖症是鹌鹑养殖业中常见的问题,了解其成因、症状及防治策略,有助于养殖户有效应对。通过改善饲养条件、优化饲料配方、加强管理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啄癖症,确保鹌鹑的健康成长。
经过调查,发现该养殖场近期饲料中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胱氨酸含量不足,同时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光线过强。针对这一情况,养殖户立即调整了饲料配方,增加了必需氨基酸和维生素的摄入,并改善了饲养环境,降低了饲养密度,增强了通风,调整了光线。
案例二:啄肛现象的防治策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养殖基地采取了以下措施:将啄肛的鹌鹑隔离饲养,并对受伤部位进行消毒处理;调整饲养密度,保持环境清洁; ,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在预防啄趾癖时,要注意饲料的合理搭配,确保鹌鹑摄入足够的营养。
在某鹌鹑养殖场,啄鼻现象时有发生,导致鹌鹑鼻端破伤出血,鼻道发炎,严重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精神食欲欠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