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通风需注意温差和湿度控制
大棚种植,尤其在冬季,通风管理成为关键。这不仅关系到作物的生长健康,更是产量与品质的保障。
放风作用与注意事项
放风作用 | 具体作用 |
---|---|
调节棚内温度 | 使棚内温度保持在作物适宜生长范围内。 |
排出有害气体 | 排出如氨气等有机肥产生的有害气体。 |
调节二氧化碳含量 | 地下微生物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得以排出,维持棚内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 |
控制棚内湿度 | 防止湿度过大导致病害发生。 |
通风时间
若棚内湿度较高,气温又在作物生长适温下限以上,应逐渐加大通风量。通风量调整应确保空气湿度迅速降低,同时,通风引起的降温不应低于作物可承受的低温范围。
通风时机宜选择在大棚内温度较高、湿度比例大且作物光合能力强的时候进行。施用水肥或撒施药剂后,棚内湿度上升,需做好短时间通风。久阴骤晴时,适当揭开覆盖物,减少通风量,避免光照突然变强导致水分蒸发过快,引起蔬菜失水萎焉。
低温与病害预防
天气对棚室蔬菜生产影响巨大。棚内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光照减弱、温度降低又会抑制蔬菜生长。因此,秋末和冬春季,棚室管理的重点应转向温湿度管理。
降低湿度,抑制病害:扣棚后,设施内温度较高,极易形成高湿环境。而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因此,在通风过程中,要注意降低湿度,预防病害的发生。
案例分享
以2022年豫拓温室大棚建设为例,通过科学的通风管理,降低了病害发生率,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数据显示,实施科学通风管理的大棚,蔬菜产量较未实施通风管理的提高了15%以上。
冬季大棚通风,关键在于温差和湿度的控制。通过合理调节通风量和通风时间,可以有效预防作物冻害和病害,保障蔬菜生长环境和产量品质。
大棚通风的四大关键作用
在大棚种植中,通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它能够有效调节棚内温度,确保作物生长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通过通风,可以排出棚内积累的有害气体,如未完全发酵的有机肥产生的氨气等。再者,通风还能调节棚内二氧化碳的含量,这对于地下微生物的活跃至关重要。最后,合理的通风还能控制棚内湿度,避免因湿度过高导致的病害蔓延。
应对寒潮的对策
寒潮天气对大棚蔬菜生产极为不利。为此,菜农应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在寒潮来临前2-3天降低管理温度,早开风口、晚关风口,延长放风时间,进行低温炼苗。夜间,应在棚膜上加盖草苦或保温被,以保温为主,降低降温幅度。在深冬季节,降温幅度较大时,应确保棚内蔬菜不受冻害。
未来展望
因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大棚通风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实现自动调节通风,为作物创造一个更加理想的生长环境。同时,这也将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