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胡麻叶斑病是茭白上的一种真菌性病害
作者:渔耕雅士•更新时间:14小时前•阅读3
近年来,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越来越多的低洼稻田改种茭白,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使得茭白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只是,茭白种植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尤以胡麻叶斑病为甚,该病害严重影响茭白产量和品质。
一、茭白胡麻叶斑病概述
项目 | 内容 |
---|---|
病原菌 | 真菌,Bipolarisoryzae |
发病症状 | 叶片出现褐色坏死小点,逐渐发展为梭形黄褐色坏死斑,严重时病叶枯死 |
发病规律 | 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
防治方法 | 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 |
茭白胡麻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由真菌Bipolarisoryzae引起。该病害主要为害茭白叶片,初期出现褐色坏死小点,逐渐发展为梭形黄褐色坏死斑,严重时会导致病叶枯死。高温高湿条件下,该病易发生,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发病高峰。
二、防治策略
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菌源;
合理轮作,避免连作;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及时清理病叶,防止病害蔓延。
利用有益菌或昆虫等生物防治手段,控制病害发生。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25%火把可湿性粉剂、12.5%力克菌可湿性粉剂等;
喷洒时注意均匀覆盖,喷药后避免雨淋;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合理调整用药次数和剂量。
某茭白种植基地,去年胡麻叶斑病发生严重,导致产量损失超过30%。今年,该基地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如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等手段,有效控制了病害发生,产量损失降低至10%以下。
以上案例说明,针对茭白胡麻叶斑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提高茭白产量和品质。希望广大农民朋友能够借鉴经验,为茭白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胡麻叶斑病的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侵染的源头。病害的初侵染通常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随后通过气流或雨水溅射进行再侵染。7月下旬至9月上旬是病害的高发期,尤其是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病害的蔓延速度会显著加快。
- 农业防治结合冬前割茬,彻底清理病残老叶,集中粉碎沤肥,减少田间菌源。
- 水肥管理加强水肥管理,冬施腊肥,春施发苗肥。在病害常发区,注意增施磷钾肥和锌肥,适时适度排水晒田,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进行药剂防治,可选用多种药剂进行喷雾,如敌菌灵、福星乳油、异稻瘟净等,每隔15天左右一次,连用2-3次。
未来展望:科技助力,病害可防可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