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油豆角与早甘蓝间种,探讨其种植模式与效益
一、
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成为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将针对大棚油豆角与早甘蓝的间种模式进行详细解析,探讨其种植效益。
二、种植模式
1. 品种选择
油豆角选用早熟、高产、质优的紫花油豆、先锋3号、冠军豆等适宜品种;早甘蓝选用爽月、8398、8132等优良品种。
2. 整地、施肥
定植前20-30天开始扣棚,缓地增温。土壤化冻20cm左右时,及时整地、起垄。结合整地,每667平方米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7000-8000kg作为底肥。
3. 适时定植
早甘蓝于1月中、下旬播种育苗,3月中、下旬定植;油豆角于3月中旬育苗,4月上中旬定植。为保护根系,油豆角采用营养钵或纸袋育苗。选择寒尾暖头,晴天上午定植。
行距55cm,甘蓝与油豆角采取2:1栽培方式,即定植2垄甘蓝,留1空垄定植油豆角。早甘蓝株距20-25cm。油豆角穴距25-30cm,每穴2株。
定植时,浇底水不宜过大,以防降低地温。定植后采取保温、保湿措施,促进缓苗。缓苗后及时进行查田补栽,确保全苗。缓苗后视天气情况适当通风降温排湿。早甘蓝整个生育期应加强铲趟和肥水管理,缓苗后结合追肥浇一遍足水,667平方米用磷酸二铵15-20kg,而后及时松土中耕,控制浇水进行蹲苗;开始结球后保持充足的肥水供应,结合浇水追1次速效性肥料,667平方米追施尿素20kg。油豆角从定植至结荚前,适当控制水分,防止茎蔓徒长,要加强中耕培土,以利保墒、除草和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甩蔓时及时吊蔓,667平方米追施磷酸二铵20kg,追肥后及时灌水;待坐住小荚后,每7-10天浇1次水,结荚期每次采收后都应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
6. 病虫防治
早甘蓝定植后应注意防治蚜虫和菜青虫。油豆角在栽培过程中易发生炭疽病、锈病、根腐病,对这些病害要注意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重点防治。
早甘蓝于5月中、下旬即可采收,甘蓝采收后,应及时清洁田园,把地整好,以利于油豆角生长。6月上旬油豆角开始采收,采收要及时,最好是下午采收,减少伤害。
三、效益分析
根据实地调查,早甘蓝平均667平方米产量5000-6000kg,油豆角平均667平方米产3500-4000kg,667平方米收入8000多元。近年来,因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高寒地区棚室蔬菜生产的发展备受重视,棚菜面积逐年扩大,这一种植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
大棚油豆角与早甘蓝间种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 优化种植结构,减少病虫害
- 提高土地产出和农民收入
在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正黄一村,李先生尝试了一种创新的种植模式,那就是在大棚内同时种植油豆角和早甘蓝。这种间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显著提升了产量和经济效益。
合理密植,效益翻倍
李先生采用了一亩地能产出三亩地效益的一年三茬套复种栽培技术。具体操作上,他巧妙地利用了早甘蓝、粘玉米和油豆角三种作物的生长周期,实现了高效种植。这种模式让原本一亩地的产量,通过科学规划和精细管理,达到了三亩地的水平。
定植与缓苗管理
早甘蓝与油豆角的栽培细节
未来展望:间种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