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能否人工养殖,成为保护濒危物种的新途径
原料品质不稳定阻碍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濒危野生动物药阻碍中药国际化发展;人工养殖...近年来,熊胆、穿山甲等濒危野生动物入药引发的社会伦理...
穿山甲的生活环境
穿山甲的生活环境如同人类一样,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衣服来应对天气的不同变化。穿山甲是一种热带动物,它非常怕冷。周围的温度不可低于25度,否则穿山甲将难以生活,甚至是死亡。又由于我国的热带地区不足,四季有着明显的温度变化。所以导致很多农户都无法养殖穿山甲,这也是穿山甲养殖少的基本原因之一。
穿山甲为何无法大规模人工养殖
好吃、大补、能治病是动物在地球生存所不能沾的三个词,而如今穿山甲3个词都沾了,自然很难不濒危。2020年中国将穿山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穿山甲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动物,普通人对穿山甲不够了解。如果想要规模养殖的话, 需要全面的了解穿山甲的生活习性,从穿山甲单体生活及群居生活。例如饮食爱好、生长环境等。并且还要根据穿山甲本身的习惯做好养殖舍的搭架与养殖设施的准备。对于一些普通的养殖户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前期养殖成本非常大,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养殖技术是养殖穿山甲的第一个风险及问题。
目前已实现人工养殖供给。这也就意味着,所有穿山甲的活体、死体及制品的国际商业性贸易均被禁止,对濒危物种...
穿山甲的主要食物是以蚂蚁为主,但是穿山甲的体型非常大,一只成年的穿山甲一顿几乎需要一窝蚂蚁。并且对蚂蚁的种类还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没有达到穿山甲对食物的标准的话。穿山甲很容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导致减产。因此在养殖穿山甲的时候,还要养殖非常多的蚂蚁,并且养殖穿山甲也是规模养殖。因此可以想象,如果要保证所有的穿山甲在整个生育期中都能吃饱,获得充足的营养,蚂蚁的需求量将会有多大。很多养殖户是达不到这样的养殖条件的,其养殖成本也会直线上升。
通过捕食活动,一只成年穿山甲一年可以吃掉7000万只白蚁或蚂蚁,保护250亩森林免遭白蚁侵害,它们的挖掘活动能够帮助土壤通气并促进植物种子的...
吃的是蚂蚁和昆虫,因此饮食上成本很高,最重要的是,穿山甲很容易受到应激性免疫条件的影响。人们对野生动物养殖来保护濒危物种的兴趣,也日益...
最近一次,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官网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将黄胸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
穿山甲有着打洞的天性,如果想要进行人工养殖的话,还要保证养殖舍、环境及硬件设备过硬。从而提高农户的养殖成本,所以由于这些原因导致穿山甲养殖少之又少。
问题 | 原因 |
---|---|
养殖技术复杂 | 需要了解穿山甲的生活习性和需求 |
饲料成本高 | 需要大量蚂蚁作为食物 |
办理手续繁琐 | 需要获得政府批准和许可证 |
公共卫生风险 | 可能传播疾病 |
结论
尽管人工养殖穿山甲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它仍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案。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跨学科合作,或许能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有效保护濒危物种的新途径。
了解了穿山甲能否人工养殖,成为保护濒危物种的新途径?,现在聚焦于人工养殖穿山甲:濒危物种保护新方案。
穿山甲保护:挑战与机遇并存
政策与法规的制约
穿山甲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人工养殖需要办理繁琐的手续和获取相关证书。此外,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日益严格,非法野生动物交易和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受到严厉打击。这些政策法规对人工养殖穿山甲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吴诗宝长期研究穿山甲物种,提出了穿山甲规模化养殖需要捕捉野生种源的观点。这表明,穿山甲的人工养殖需要谨慎对待,避免对野生种源造成毁灭性打击。
穿山甲的人工养殖作为一种保护策略,既有其可行之处,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技术、政策、法规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人工养殖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同时,我们还需关注其他保护路径,如研发替代品、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等,共同为穿山甲的保护贡献力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