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泥鳅养殖,探讨高效养殖技术
在寒冷的冬季,当阳光洒满大地,正是大棚泥鳅养殖的好时机。让我们一起揭开大棚泥鳅养殖的神秘面纱,探寻高效养殖的秘诀。
一、大棚搭建与保温
大棚的搭建是泥鳅养殖的基础。在冬季及早春的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3点,我们可以取下塑料棚上覆盖的稻草,让阳光直射大棚内部,提高水温。其余时间,再将稻草盖回,保持棚内温度。夏季,则取下塑料薄膜,利用水花生等水生植物遮阳降温。
结构类型 | 材料 | 适用季节 |
---|---|---|
单层结构 | 竹竿 | 冬季 |
双层结构 | 钢筋 | 全年 |
三、水质管理
养殖池中,使用铁丝网罩住排水口及池面,防止泥鳅逃脱。选择地势开阔、通风向阳、水源充足的场所搭建养殖池,并向其顶部覆盖大棚。观察泥鳅体表光滑、无损伤,选择挣扎有力、活动能力强的泥鳅进行养殖。
四、饵料投喂
泥鳅鱼苗放养15天后,主要以天然饵料为主,适当补喂鱼粉、豆饼等饵料。日投喂量占体重的2%。待泥鳅长到5厘米时,改投鲤鱼全价配合饲料。6月份日投喂量为体重的5%,7-8月份为10%,9月份为5%。投饵时,将饵料投放在食台附近。
五、防病与捕捞
泥鳅养殖要注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采用排干池水的人工下池捕捉方法。
泥鳅养殖池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PH值在7.5左右,溶氧在2毫克/升以上。7-8月份水深保持在80厘米以上。发现水色过浓,要及时换水,一般每10天换水1-2次,每次换水30厘米。高温季节可在池中移植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等,并在池上搭盖荫棚遮凉。
大棚泥鳅养殖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养殖户们不断学习和实践。通过以上解析,相信大家对大棚泥鳅养殖的高效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本文能对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共同推动泥鳅养殖业的繁荣发展。
大棚养殖泥鳅时,可以参照蔬菜大棚的搭建方法,采用单层或双层结构,材料可选择竹竿或钢筋。冬季,在大棚顶部覆盖稻草,进行保温处理。
大棚泥鳅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及时调整养殖策略。同时,要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寒保暖和防暑降温工作。
因为泥鳅市场需求量的增加,大棚泥鳅养殖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部分。养殖户应不断学习新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以适应市场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