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手瓜炭疽病:一种危害佛手瓜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一、佛手瓜炭疽病简介
佛手瓜炭疽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其病菌发育适温为24℃,湿度越大该病越易流行,佛手瓜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能染病。
发病条件 | 病菌来源 |
---|---|
温度24℃,湿度大 | 半知菌亚门葫芦科刺盘孢菌 |
佛手瓜炭疽病的症状表现为果实上出现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白色斑,后病斑变为黄褐色至棕褐色;茎、蔓染病,病斑呈椭圆形边缘褐色的凹陷斑;果实染病,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初呈淡褐色凹陷斑,湿度大时可分泌出红褐色点状粘质物,皮下果肉呈干腐状,虽可深入内部,但影响不大。
佛手瓜炭疽病的病菌分生孢子通过雨水传播,孢子萌发适温22~27℃,病菌生长适温24℃,8℃以下,30℃以上即停止生长。佛手瓜炭疽病主要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株在田间越冬,亦可在温室或塑料温室旧木料上存活。
1. 加强大棚内的温湿度管理,及时通风排湿,降低棚内湿度。
2. 减少人为传播蔓延,田内各种农事活动都应在露水落干后进行。
3. 保护地栽培,可用烟雾法,用45%百菌清烟剂,每7~10天熏1次,连续或交替使用,也可于傍晚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撒,亩用量1千克。
发病初期可喷洒下列药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2%农抗120水剂或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采收前1周停止用药。
1. 选择抗病品种,提高植物自身抗病能力。
2. 合理轮作,避免病菌在土壤中积累。
3. 清洁田园,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菌来源。
病害传播途径揭秘:湿度与温度的双重杀手
防治策略:综合管理,多措并举
- 加强大棚内的温湿度管理,及时通风排湿,降低棚内湿度。
- 减少人为传播蔓延,田内各种农事活动都应在露水干后进行。
- 保护地栽培,可使用烟雾法进行防治。使用45%百菌清烟剂,每7-10天熏1次,连续或交替使用。
- 发病初期可喷洒药剂。如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等。
案例分析:李先生的佛手瓜种植实践
李先生是当地一位有着丰富佛手瓜种植经验的农民。在接触到佛手瓜炭疽病这一问题后,他采用了上述防治策略。通过加强大棚内温湿度管理,减少人为传播蔓延,以及及时使用药剂防治,他的佛手瓜炭疽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未来展望:持续优化防治方案,助力佛手瓜产业发展
佛手瓜炭疽病的防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