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农民探索稻田养蟹,开辟致富新途径
“秋风起,蟹脚肥”。在陕北横山区,农民们正探索一种新型的稻田养殖模式——稻田养蟹,这不仅是一种新的农业技术,更是开辟了一条致富的新途径。
稻田养蟹:从5亩到5000亩的蜕变
起初,横山区的稻田养蟹实验只有5亩。如今,这一模式已经扩大到5000亩,效益显著。据数据显示,养蟹稻田的效益是单种水稻的1.6倍,亩产值高出1960元。这种稻蟹共生的模式,实现了互惠互利,河蟹既能清除稻田杂草害虫,还能松土施肥,省去了除草施肥的投入。
稻蟹共生:绿色农业的新篇章
稻田养蟹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更是一种绿色农业的新实践。稻田里的水草、虫子成为河蟹的美餐,这种种养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还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品质。
农民的笑脸:致富新道路的见证
因为稻田养蟹的推广,农民的笑脸也更加灿烂。近日,华商报记者跟随榆林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主办的“秋收行”活动,走进横山、榆阳区及佳县,发现农业发展各有特色,农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
为了加强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成就宣传,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市委宣传部、市农业局共同组织省市媒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秋收行”主题宣传活动。农业局质管站的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稻田内的空气质量,这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据了解,今年当地引进水稻新品种19个,同时充分利用无定河流域生态优势,大面积推广稻田养蟹和稻田养鱼综合种养模式。这些举措将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项目 | 数值 |
---|---|
养蟹稻田效益 | 单种水稻的1.6倍 |
亩产值 | 高出1960元 |
河蟹产量 | 8万公斤 |
预计纯收入 | 400万元 |
针对陕西榆林农民探索稻田养蟹,开辟致富新途径。的观点结束,现在看稻田养蟹:农民新富路,生态农业新趋势。
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稻田养蟹的生态智慧
稻田养蟹的兴起,不仅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商机。例如,百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自2013年开始发展稻田养蟹,如今已从最初的300多亩流转田发展到2400多亩综合稻田。公司负责人白云雷表示,河蟹的生长活动为稻田除草、灭虫、疏松土壤和施肥,而水稻生长又能保障稻米的绝佳品质与口感。这种独特的生态优势,让公司实现了年产优质大米100万公斤、河蟹12500公斤,两项收入合计超过600万元。
面对未来,横山区将继续加大稻田养蟹的推广力度,推动农业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措施,让稻田养蟹成为当地农业的一张亮丽名片,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生态修复和食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共同期待横山区稻田养蟹的明天更加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