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养泥鳅稻鳅共作,探索生态农业新模式
作者:田园茶歌•更新时间:11小时前•阅读3
哈尼梯田,这不仅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更是传承千年的智慧结晶。然而,在这片沃土上,农民们正探索着一种全新的生态农业模式——稻鳅共作。
挑战与机遇:梯田现状及泥鳅养殖的引入
传统的梯田种植模式面临着诸多挑战:红稻米产量低,农民收入难以提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地政府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技术革新:稻鳅共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稻鳅共作,顾名思义,就是将泥鳅养殖与水稻种植相结合。这种模式既保留了稻田原有的生态系统,又能通过泥鳅的养殖增加农民的收入。
实施阶段 | 主要任务 | 成果 |
---|---|---|
2016年6月 | 建设国家级“稻渔共作”泥鳅良种繁育基地 | 完成第一期基地建设,面积为450亩 |
2017年 | 扩大稻鳅共作养殖规模 | 实现稻鳅共作养殖面积300亩 |
2018年至今 | 进一步推广稻鳅共作模式 | 稻鳅共作养殖面积达到1000亩 |
效益分析: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稻鳅共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 经济效益: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可以翻七八倍。
- 社会效益:稻鳅共作模式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稻鳅共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政府的支持下,这一模式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哈尼梯田:千年农耕文明的挑战与机遇
示范试验:70亩梯田的变革之路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与云南中海渔业公司选择70亩哈尼梯田进行了“稻鳅共作”示范试验。海拔700米以上的梯田养两茬,700米以下的梯田养三茬。这一试验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也为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技术支持:从孵化到丰收的全程呵护
在“稻鳅共作”模式中,技术支持是关键。从泥鳅苗的孵化到成鳅的丰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呵护。红河县迤萨镇勐龙村建设的国家级“稻渔共作”泥鳅良种繁育基地,为这一模式的推广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来展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