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缩果病是枣树常见病害,由真菌引起
冬枣,作为秋季的时令佳果,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冬枣缩果病的出现,却让许多果农头痛不已。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冬枣缩果病的成因、症状以及有效的防治方法。
一、冬枣缩果病的成因
冬枣缩果病,顾名思义,是冬枣在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具体病原菌包括噬枣欧文氏杆菌、聚生小球壳菌、细链隔孢菌或砖格梨孢霉等。
- 温度湿度适宜:冬枣缩果病的发生与温度和湿度密切相关。在阴雨连绵或间断性晴雨交替的高温高湿天气,病害极易爆发。
- 果园管理不善:如偏施氮肥、枝叶密集、通风不良等,容易导致冬枣缩果病的发生。
- 虫害危害:如叶蝉、蚧、螨等吸食果实,容易造成伤口,为病菌侵入提供途径。
- 果实表面出现淡黄色晕环病斑,后逐渐扩大,形成凹形不规则淡黄色病斑。
- 果皮上出现疏散的圆形褐色小点。
- 果肉呈土黄色松软,病组织海绵状坏死,病果皱缩,果肉发苦,失去食用价值。
1. 清理果园
在每年采果后,要全面清园,彻底消除果园的病虫害果和烂果,集中烧毁或深埋,消灭越冬病菌,减少翌年的发病率。
2.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注意防治叶蝉、龟蜡蚧、桃小食心虫等刺吸式害虫的危害,以减少枣果产生伤口,降低病菌感染率。
4. 使用农药防治
在果实着色期时发病盛期,可以每隔10天喷施药剂一次,药剂可选用硫酸锌、生石灰、三唑酮、萎锈灵、敌锈钠、退菌特等。
四、案例分析
某冬枣种植园,在2019年秋季遭遇了严重的冬枣缩果病。经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该园在2020年冬季成功降低了冬枣缩果病的发生率,果实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冬枣缩果病是冬枣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了解其成因、症状及防治方法对于提高冬枣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果农提供有益的参考。
防治措施 | 效果 |
---|---|
清理果园 | 减少病菌越冬基数 |
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 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
加强果园管理 | 减少果实伤口,降低病菌感染率 |
使用农药防治 | 有效控制病害发生 |
冬枣缩果病是枣树常见病害,由真菌引起,影响果实品质。带来的启发,直接引导我们转向另一个关键议题:冬枣缩果病防治策略研究。
冬枣,被誉为“枣中之王”,因其鲜甜多汁而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冬枣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缩果病的困扰,这种病害不仅影响果实外观,还会降低果实的口感,严重时甚至导致果实完全失去食用价值。以我国某地区为例,某冬枣种植户李先生就曾遭遇过这样的困境。
李先生的冬枣园面积达20亩,去年冬枣产量达5万斤,但受缩果病影响,实际产量仅剩3万斤,经济损失惨重。为解决这一问题,李先生开始寻求有效的防治策略。
病害成因:多因素交织
冬枣缩果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病菌在病果内安全越冬,翌年借风雨从果实伤口或直接穿透果皮侵入。8-9月为该病发作的高峰期,阴雨连绵或间断性晴雨交替的高温高湿天气,极易引起病害爆发。此外,摩擦造成的机械损伤、叶蝉、蚧、螨等害虫的吸食也为病菌侵入提供了便利。
通过对李先生冬枣园的调查,发现其病害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栽植密度过高,导致通风透光不良;二是偏施氮肥,导致枝叶茂密,加剧病害发生;三是修剪不当,留下病虫害枝叶,成为病菌的滋生地。
防治策略: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 合理密植,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
- 科学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比例。
- 加强修剪,及时清除病虫害枝叶,减少病菌滋生。
- 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和高峰期,交替使用不同类型药剂,降低病菌抗药性。
具体操作如下:
- 在冬枣花期前,使用波尔多液进行预防性喷洒。
- 在发病初期,使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进行喷施,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喷3-4次。
- 在发病高峰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喷洒,每隔5-7天喷洒一次,连喷2-3次。
成效显著:产量与品质双提升
经过一段时间的防治,李先生的冬枣缩果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今年冬枣产量达到6万斤,较去年提高了1万斤,品质也得到明显提升。此外,防治措施的实施还有助于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减轻农药使用量,提高了果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