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农资

稻鳖共生新模式:水稻田中养殖甲鱼

稻米,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然而,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经济效益往往不高。如今,一种名为“稻鳖共生”的新模式应运而生,它不仅提高了稻田的产出,还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稻鳖共生新模式:水稻田中养殖甲鱼

稻鳖共生新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水稻田中养殖甲鱼。这种模式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及村情,是效益高、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村特色产业项目。

项目 稻鳖共生 传统水稻种植
经济效益
风险
见效速度

在张朝俊看来,十八岗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历来以水稻种植为主导产业,经济效益不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种养项目,势在必行。

现在市场对商品肉鳖的需求量,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优质中华鳖产品远未满足市场的需求,市场价格稳中有升,养殖效益较高,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张朝俊表示,“稻鳖共生”的生态水产养殖模式,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把稻田从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转变为种养结合的立体复合结构,实现了生态农业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随着春季的到来,农民在田里种稻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然而,湖南常德农民刘大叔思维超前,在稻田里养殖起了甲鱼,作为经济收入的副业。如今,他做到了种植的稻子和养殖的鳖都有收获了,实现了“稻鳖共生”的双丰收。

农民刘大叔在一年前花300块钱买了30只鳖苗,全部往稻田里养殖了。一年后的今天,他在稻田里放下了网,等待他的是意外的收获。自从养了鳖后,鳖有了收获,稻子的产量也有明显增值。

稻田养鳖技术,稻田为鳖的生长提供了良好场所,使鳖生长发育快、增重率高;另一方面,鳖又可为稻田疏松土壤和捕捉害虫,从而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这可谓是种两全齐美。

清溪花鳖单独养殖需要占用一定的农地,“稻鳖共生”模式可以省下这部分农地面积。“清溪花鳖以稻田里的虫、螺、草籽等为食,后期工作人员为其添加一些新鲜的小鱼、小虾,水稻则可以吸收鳖的排泄物。”张琴说,这给清溪花鳖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符合野生甲鱼应有的基本条件。

此外,清溪花鳖对水质非常敏感,稻田里不能打农药也不能施肥,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有机的生产条件,生产出的优质水稻和野生品质的甲鱼,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实现“千斤粮万元钱”,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又可促进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王根连是德清有名的重要专家,长期从事农业一线的科研推广工作,他在甲鱼品种培育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介绍,“清溪乌鳖是一个国家级的一个新品种,到目前为止,全国有三个甲鱼品种。二十亩地起步,养一万只甲鱼,年产值两百多万元。”

清溪乌鳖和清溪花鳖的培育成功,也给王根连带来了一个问题,常年养甲鱼在水田中便会留下很多甲鱼粪便,这不仅会影响养殖环境,还会影响甲鱼的质量。在研究生态养殖的过程中,王根连创新了这种稻鳖共生的新型重要结合模式。

在稻田里养甲鱼是怎么养殖的呢?稻米和甲鱼的品质又是如何的呢?

在水里游,在益农镇东联村的一片118亩围垦沙地上,稻鳖共养的农业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了生态经济双丰收。稻香鳖肥共养共生,微风徐来,金灿灿的稻穗压弯了腰,随风摇曳。

稻鳖共生养殖技术是一种利用富含有机质的稻田作为养殖场地的新型养殖方式,将稻田和养殖相结合,利用稻草为饲料养殖鳖类。在这种养殖方式中,鳖类能够在稻田中自由生长,耕作土地,同时也能够吃掉农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稻鳖共生养殖技术的优势

  1. 利于环保: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 提高产量:甲鱼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增加稻田的产出。
  3. 降低成本:利用稻田资源,减少养殖成本。
  4. 提高品质:有机生产,提高稻米和甲鱼的品质。

在福建南平市建阳区,当地开始推广稻鳖共生养殖技术,经过数年的实践,有效地提高了稻田的产量,同时也使得养殖和农业生态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新的生态农业系统。

四、 稻鳖共生养殖技术的出现,不仅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模式,也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稻鳖共生模式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一、稻鳖共生的生态效益

在湖南常德,刘大叔的稻田里,稻香与鳖肥共舞,开启了一种新型生态养殖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稻田的产量,还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刘大叔采用稻鳖共生技术,将30只鳖苗放入稻田,结果一年后,不仅鳖有了收成,稻米的产量也显著提升。这种共生模式,让稻田变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系统,鳖类在稻田中自由游弋,吃掉害虫,疏松土壤,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稻鳖共生新模式:水稻田中养殖甲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4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