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水产

白芍标准化种植技术,旨在提高药材品质与产量

在中医药的宝库中,白芍以其独特的药效备受推崇。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药材品质与产量,白芍标准化种植技术应运而生。

白芍标准化种植技术,旨在提高药材品质与产量

一、白芍的药用价值与种植背景

白芍,毛茛科植物,味苦、酸,微寒,入肝经。其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阳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等症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白芍的需求量逐年上升,年需求量大约在1万吨。

二、标准化种植技术要点

1. 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前作以玉米、小麦、豆类、甘薯等作物较好。栽前要求精耕细作,耕深25-30厘米,耕翻1-2次,结合耕翻每亩施厩肥或堆肥2500-4000公斤作基肥,耙平,做成1.3米的高畦。

近几年,根据白芍的生长特性和用途需要,把芍药筛选出两大系列品系。药用品种,其产量高、质量较好,主要品种有普棒、线条等。

3. 种芽处理

白芍一般选择芽头作为繁殖材料,将芍药的芽头顺其自然生长形状切成数块,每块芽2-3个,芽肉厚度2厘米以上,芽头最好随切随栽,如不能及时栽种,应暂时贮藏。

华北地区最适宜的栽种时间为9-10月种植,南部和温度较高的地区可封冻前种植。

把白芍芽头大小分开,分别栽植,以出苗整齐,便于管理。大田栽培,行株距50×30厘米,每亩栽2800株。

三、田间管理

出苗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中耕宜浅,以免伤根死苗。10月下旬,地冻前,在离地面7-10厘米处剪去枝叶,在根际培土,以利越冬。

2. 追肥排灌

第2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1次3月下旬-4月上旬,施淡人粪尿,第2次4月下旬每亩施人粪尿500公斤,第3次10-11月间,以圈肥为主,每亩1500-2000公斤。

四、采收及加工

白芍于栽种后3-4年采收。采收季节,浙江于6月下旬-7月上旬,安徽、四川等地于8月间,山东于9月间。

将芍根按大、小分开,在沸水中烫泡5-15分钟,烫时勤翻动,待芍根表皮发白,无生心,有香气时,迅速捞起放入冷水里浸泡,随即取出刮去外皮,切齐两端,依粗细分别晒干。

白芍标准化种植技术是提高药材品质与产量的有效途径。通过科学的选地、品种筛选、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可以显著提升白芍的药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年份 种植面积 产量 产值
2018 5000 800 400
2019 6000 900 540
2020 7000 1000 700

白芍,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其种植历史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重视,白芍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如何确保种植的白芍在品质和产量上都能达到高标准,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1. 筛选品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白芍品种至关重要。如普棒、线条等品种,因其产量高、质量好而备受青睐。

    白芍标准化种植技术,旨在提高药材品质与产量
  2. 栽种方法根据栽培目的和场地条件,灵活选择栽种方式,确保植株间距适宜,便于管理和收获。

  1. 追肥排灌根据生长阶段,适时追肥,保持土壤肥力。白芍喜旱怕涝,需注意排水防涝。

  2.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确保植株健康生长。

位于我国某地的白芍种植基地,通过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管理,实现了白芍品质和产量的双提升。以下为该基地的几个成功要素:

  1. 精细化种植从种芽处理、栽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

  2. 技术培训定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

  3. 市场拓展通过多种渠道拓展市场,确保白芍销售。

通过以上措施,该基地的白芍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1. 品种改良培育高产量、高品质的白芍新品种。

  2. 产业链延伸发展白芍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7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