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蓝菌核病是真菌病害,危害紫甘蓝生长
作者:农趣雅客•更新时间:21小时前•阅读3
在紫甘蓝的种植过程中,菌核病是困扰农户的一大难题。这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不仅会影响紫甘蓝的生长,还会降低其品质和产量。本文将深入解析紫甘蓝菌核病的防治方法,帮助您轻松应对这一挑战。
一、紫甘蓝菌核病的症状
紫甘蓝菌核病主要侵害茎基部,初期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水渍状暗灰色坏死斑,随后迅速发展腐烂,使植株萎蔫死亡。病部会产生浓密絮状白霉,最终形成黑色菌核。
症状 | 描述 |
---|---|
前期症状 | 茎基部和基部叶片形成水渍状暗灰色坏死斑,迅速发展腐烂 |
中期症状 | 病部产生浓密絮状白霉,使植株萎蔫死亡 |
后期症状 | 形成黑色菌核,严重时导致整个植株死亡 |
- 清除病残体:紫甘蓝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 土壤处理:深翻土壤,将遗漏的菌核深埋在土壤深层,防止其萌发出土。
- 棚室管理:冬春季注意通风排湿,生长期及时清除基部老黄病叶及病株。
-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清除染病组织,并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的紫甘蓝品种,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 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 轮作换茬:避免连作,选择适宜的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的积累。
四、案例分析
某农户在紫甘蓝种植过程中,曾遭遇严重的菌核病困扰。通过采取以下措施,成功控制了病害的发生:
- 选择抗病品种,降低了病害发生的风险。
- 合理施肥,保持土壤养分平衡。
- 加强田间管理,降低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 发病初期,及时清除染病组织,并选用合适的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通过以上措施,该农户的紫甘蓝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1. 清洁土壤与残体处理:紫甘蓝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确保菌核深埋在土壤深层,防止其再萌发。
2. 冬春季节管理:在冬春季节,注意加强棚室的通风排湿,避免湿度过高,同时及时清除病叶和病株,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子囊盘铲除:在早春子囊盘萌发时,及时进行铲除,减少初侵染源。
4.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应及时清除病组织,并采用适当的药剂进行防治。例如,使用甲霉灵、多霉灵、菌核净等药剂,按照说明书稀释后进行喷雾。
某地紫甘蓝种植户在2022年遭遇了严重的菌核病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该地块土壤中菌核数量较多,加之种植密度过大、通风不良,导致菌核病迅速蔓延。针对这一情况,种植户采取了以下措施: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并深翻土壤;加强冬春季节的管理,注意通风排湿;最后,在发病初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菌核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紫甘蓝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