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根腐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根腐病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大豆的生长发育,还直接威胁到农民的收益。本文将深入剖析大豆根腐病的成因、症状及防治策略。
一、大豆根腐病的成因
大豆根腐病,顾名思义,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大豆的根部。
- 土壤问题:土壤湿度大、有机质含量低、pH值不适宜等土壤问题,容易导致大豆根腐病的发生。
- 播种过深:大豆不宜深播,深播加上土壤潮湿,最容易感染根腐病。
- 播种过早:大豆播种不宜过早,过早播种会降低温度需求,增加感染根腐病的风险。
- 施肥方式:大豆需要大量氮,补充氮肥过多反而会影响根瘤的形成,降低植株的抗病能力。
- 根系不健壮:毛细根偏少、根瘤数量少,甚至没有根瘤、根尖变为褐色,似水浸状。
- 地上部生长不良:植株失绿、发黄、矮小、萎蔫,严重时会造成死棵。
- 产量下降:影响结荚数与粒重,导致产量下降。
- 土壤处理:增强有机质补充微量元素,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 种子处理:进行大豆种子包衣拌种,降低根腐病的发生率。
- 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全田及时喷药,常用的药剂有瑞毒霉、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四、案例分析
地点 | 防治措施 | 防治效果 |
---|---|---|
黑龙江绥化 | 土壤处理、种子处理、化学防治 | 根腐病发生率降低30%,产量提高20% |
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巩乃斯种羊场及其周边乡镇,大豆种植已有悠久历史。然而,近年来,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扩大,大豆根腐病的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种病害不仅轻则导致减产,重则造成绝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种植积极性。根据调查,发病地块的土壤湿度、土壤类型以及播种方式等因素都与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针对大豆根腐病的预防, 要注意播种深度。大豆不宜深播,深播加上土壤潮湿的环境最容易感染根腐病。大豆种子包衣拌种是预防大豆根腐病的关键措施。经过拌种处理的大豆,根腐病发生率大大降低。常用的拌种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精甲霜灵·咯菌腈等。
一旦大豆发生根腐病,可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发病初期,全田及时喷药。常用的药剂有3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喷雾,以及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00-800倍液等。此外,还可以使用乙酸铜拌土进行撒施。
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土传性病害,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治疗,每年都会发生。特别是根系遭地下害虫咬伤后,会加速病菌感染。因此,在种植大豆时,要注意土壤的消毒和病虫害的防治。
大豆需要大量氮,但补充氮肥过多会影响根瘤的形成,并造成植株旺长、植株不健壮,抗病能力就差。因此,在施肥时要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避免过度施肥。
绥化市北林区四方台镇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大豆根腐病的发病原因,提出了一套综合防治技术。通过试验研究,该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为当地大豆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根腐病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未来,我们需要不断创新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果,确保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