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晒田一般在拔节期前后进行
水稻晒田的重要性
水稻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生长周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其中,晒田是水稻栽培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关系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时机 | 描述 |
---|---|
分蘖末期 | 一般在水稻分蘖末期进行晒田,此时水稻开始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
拔节初期 | 拔节初期是晒田的另一个重要时期,此时晒田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有效分蘖。 |
晒田的方法多种多样,
- 开沟排水:在稻田中开沟,以便排水。
- 中耕松土:通过中耕松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
- 控制水分:晒田期间要控制好水分,避免过度干旱或水分过多。
- 看苗、看田、看天气:晒田的轻重及时间长短应根据看苗、看田、看天气而定。
- 排水晒田:晒田后叶色由青绿变成淡绿或黄绿,株型由披散变为挺直,分蘖受到抑制。
- 适时复水:晒田结束后要及时复水,保持土壤湿润。
在我国的某个水稻种植区,农民张先生采用了科学的晒田方法,他的稻田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 时间:在水稻分蘖末期和拔节初期进行晒田。
- 方法:开沟排水,中耕松土,控制水分。
- 效果:晒田后,水稻长势良好,产量提高了20%。
晒田与施肥是水稻栽培的两个重要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晒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和理化性状,提高土壤有效养分的含量。
- 施肥可以为水稻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
晒田可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 晒田可以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 晒田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的抗病能力。
刚才提到水稻晒田一般在拔节期前后进行。,下面来说说水稻晒田:精准管理,增产增收新趋势。
一、晒田时机与原则
晒田的时机与原则至关重要。根据观察禾苗、田地状况和天气情况,适时进行晒田。理想状态是禾苗褪色、田面开裂、白根露面。分蘖早、叶色深、长势旺、泥脚深及冷浸田、底肥足的田块,宜早晒、重晒,晒田时间可稍长。反之,则宜迟晒、轻晒,晒的时间要短。
晒田不仅有助于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有效分蘖,还能促进根系生长,增加田间通透性,减轻病虫害发生,从而提升水稻产量。晒田后,根系下扎,活力增强,茎秆厚度增加,植株抗倒伏能力提升。
排水晒田后,叶色由青绿变为淡绿或黄绿,株型由披散变为挺直,分蘖受到抑制,有利于改善群体结构和光照条件,增加强碳水化合物的积累,茎秆粗壮,抗倒性能增强。
晒田一般应在分蘖末期、拔节初期进行。过早晒田会影响有效分蘖的产生与生长,过晚则新分蘖过旺生长,延迟幼穗分化速度。分蘖力中等的田块,每穴达到25-30个蘖时应排水晒田。
稻株茎叶生长过旺,氮肥用量过多,叶片发黑的应重晒田,早晒田。反之,稻株长势弱小应晚晒。
四、看天气和水源,合理安排晒田
天气阴雨连绵时,要早晒田、抢晴天晒。水源不足、供水条件差的田块,应轻晒或者不晒田。
晒田结束后要及时复水,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利于水稻拔节孕穗。晒田后,植株生长量足,功能叶片不早衰,增强光合作用,活杆成熟,子粒饱满,提高产量。
晒田应根据不同栽期、不同的土壤类型、水源条件、田间苗情按“苗够不等时、时到不等苗”的原则适时排水晒田。
在某水稻种植区,当地农民根据土壤情况和水稻生长周期,选择在6月末至7月初进行排水晒田,晒田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通过晒田,有效控制了无效分蘖,促进了根系生长,提高了水稻产量,得到了农民的一致好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