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贫困地区通过种植拐枣实现脱贫致富
一、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那就是通过种植拐枣,一些贫困地区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区,揭开拐枣助力脱贫致富的神秘面纱。
二、拐枣的种植与优势
拐枣,又名鸡爪子,是一种生长在我国北方地区的果树。它不仅果实甜美可口,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大力扶持,拐枣种植成为了一些贫困地区的支柱产业。
特点 | 描述 |
---|---|
适应性 | 拐枣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很强,能够在多种环境下生长。 |
产量 | 拐枣的产量较高,一般每株树可产果5-10公斤。 |
经济效益 | 拐枣的经济效益显著,果实不仅可以鲜食,还可以加工成各种食品。 |
案例一:陕西省旬阳县
旬阳县将拐枣作为新型农业主导产业,全县种植拐枣面积达到10万亩。通过“企业+园区+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企业、种植户合作共赢,贫困户稳步增收。
华溪村农民家家户户都栽植了上千棵大枣树,不仅解决了油盐酱醋的问题,更是脱贫的“摇钱树”。
随着拐枣产业的不断发展,拐枣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拐枣产业将成为我国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一、郴州脆枣:贫困山村的“摇钱树”
在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武水镇,有一片绿意盎然的脆枣基地。这里的工人正忙碌着进行管护,他们的辛勤劳作,不仅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更成为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路径。近年来,武水镇充分利用城郊区域的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脆枣特色小水果农产品,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完善基地建设,吸引了众多贫困户参与其中。如今,脆枣已成为村民和贫困户的“摇钱树”。
二、旬阳县拐枣:助力山区农民脱贫增收
陕西省旬阳县,近年来抢抓脱贫攻坚机遇,大力发展拐枣产业。2017年,全县新发展拐枣11.9万亩,其中贫困户发展5.29万亩。全县拐枣总面积达到22万亩,拐枣全产业链实现综合产值2.8亿元,成为“全国拐枣第一县”。拐枣产业的成功,为山区农民脱贫增收开辟了新途径。
安康市汉滨区大力发展甘蔗产业,引进新品种,新建甘蔗酿酒厂,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及品牌的甘蔗产业链。该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甜蜜产业。据统计,近年来,汉滨区甘蔗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值不断提升,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在吕河镇仁家湾村,县林业局为该村调运了117600株拐枣苗子,并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整地栽植。目前,已完成整地2100亩,栽植2100亩。待8年苗木进入盛产期后,每年可为该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600万元。拐枣产业已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
五、拐枣产业:未来前景广阔
据统计,我国拐枣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年产量达到数十万吨,产值超过数十亿元。拐枣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虫害等优点,在我国北方多个省份均有种植。随着拐枣产业的不断发展,其市场前景将更加广阔。
为支持拐枣产业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加大对拐枣种植基地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拐枣产业链建设等。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拐枣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拐枣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还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旬阳县为例,拐枣产业的兴起,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拐枣产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在助力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地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拐枣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