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黑粉病是一种危害玉米生长的真菌性病害
作者:花艺农情•更新时间:9小时前•阅读3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然而,玉米黑粉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正悄悄地威胁着玉米的生长。
玉米黑粉病的症状识别
生长阶段 | 症状表现 |
---|---|
幼苗期 | 茎基部或叶片背面产生小瘤状物,严重时幼苗枯死。 |
成株期 | 叶片、茎秆、雌穗等部位产生大小不一的瘤状物,瘤状物内部为灰黑色粉末。 |
- 气候:高温高湿的天气有利于黑粉菌的萌发和侵染。
- 土壤: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病残体等途径传播。
- 品种:不同品种的玉米对黑粉病的抗性不同。
1.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是防治黑粉病的基础。如农大60、中单2号、沈单10号等品种。
2. 推行轮作
在黑粉病高发地区,推行3年以上大面积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
播种前对玉米进行拌种处理,如使用20%粉锈宁拌种,可以有效降低黑粉菌的侵染。
5. 科学施肥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6. 及时防治
案例分析
某玉米种植户,在2019年玉米种植过程中,由于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导致玉米黑粉病大面积发生,产量损失严重。通过采取上述防治措施,该种植户在2020年的玉米种植中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产量提高了20%。
玉米黑粉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防治。希望以上内容能对玉米种植户们有所帮助。
玉米黑粉病,俗称“黑瘤子”,是玉米生产中的常见病害。该病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可能发生,尤其以抽穗期最为严重。病瘤初呈白色,随着病情发展变为灰黑色,破裂后释放出黑色粉末,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玉米黑粉病的病原菌在土壤、病残体中越冬,通过风、雨水等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连作、施肥不当、田间管理粗放等都是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4. 田间管理
在玉米生长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防治,如爱苗、金力士等。
五、未来展望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黑粉病的防治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包括抗病品种的选育、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方面技术的融合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玉米黑粉病将得到有效控制,为我国玉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