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突破,亩效益轻松过万元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台湾泥鳅养殖技术取得了显著突破,养殖户们纷纷实现了亩效益轻松过万元的目标。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台湾泥鳅的养殖技术,帮助您掌握高效养殖方法,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新飞跃。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突破,亩效益轻松过万元

一、池塘条件

选择合适的池塘是养殖台湾泥鳅的基础。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好,无污染,周围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底泥呈中性或弱酸性。塘口面积5~10亩,水深1.5~1.8米,坡度1∶,池壁夯实不渗漏。每亩水面配备6个盘式微孔增氧盘,并设置空中防鸟网和地面防鼠网,防止养殖敌害。

二、苗种繁殖和培育

开展苗种繁殖和培育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关键。种苗成本占养殖成本比重大,如果外购种苗往往因质量问题、长途运输等原因造成很大的伤亡。泥鳅繁殖简单易行,可以提高养殖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

三、水花放养

清明后气温回升,泥鳅开始繁殖,5月初放养泥鳅水花。放养密度为3.5万尾/亩,养殖6个多月,收获商品鱼规格80~90 g/尾,成活率为68~72%,亩产量为2.0~2.2吨,亩产值不足6万元。

池塘加水后,用糖蜜发酵液、酵母菌、腐植酸钠、磷酸二氢钾、光合芽孢乳酸杆菌等多种物质综合调节水质,为放苗时创造适宜的养殖水质。经常加注新水,换水时先排掉部分老水,再注入新水,每周换水1~2次,定期施用“EM制剂”调节水质。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水质保持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状态。水色以黄绿色为佳,pH值在6.5~7.5。

五、饲料投喂

每亩设置6个饲料桶,每桶装泥鳅专用膨化生物饲料5公斤,24小时不间断地投喂,投喂3天后 装饲料。开始时饲料蛋白质含量42%,粒径0.3毫米。连续投喂10天后改用0.6毫米饲料,再连续投喂10天后,改用0.8毫米的饲料。再投10天,养殖期满一个月,改用1毫米饲料投喂。此时,饲料投喂由饲料桶改为投饵机,饲料蛋白质含量调整为38%,24小时投喂改成每天8个时间段定时投喂,每天早上7:30开始投喂,每次投喂30分钟,夏天投喂需要避开高温。投饵机每亩设置2个,4~5亩的池塘可设置6~7台投饵机。

六、商品泥鳅养殖管理

小苗经过10多天培育,规格长到5厘米左右开始捕捞,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的苗种移入经消毒过的池塘进行商品鳅养殖。养殖期间须注意以下环节:

  • 加强水质管理,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
  • 合理调整饲料配方,满足泥鳅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 定期检查泥鳅的生长状况,及时处理病害问题。

七、产量与效益

养殖台湾泥鳅一年可以养殖两批,一批鱼苗一亩田地产量可达3000斤左右。据养殖户介绍,他们养的是台湾大泥鳅,它们生长速度比较快,6个月体重可达到3两多。一亩池塘平均养殖30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格一斤11元计算,一亩地能赚一万多元。

八、小结

养殖阶段 饲料投喂 饲料蛋白质含量 粒径
开始投喂 3天后 42% 0.3毫米
10天后 0.6毫米饲料 38% 0.6毫米
20天后 0.8毫米饲料 38% 0.8毫米
30天后 1毫米饲料 38% 1毫米
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突破,亩效益轻松过万元

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粒径。投喂方式由饲料桶逐步过渡到投饵机,实现定时定量投喂。夏天高温时段需避开投喂,保证泥鳅健康生长。

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泥鳅的生长状况,适时分塘养殖。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换水,施用EM制剂等生物制剂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肥度。同时,关注泥鳅的病害预防,采用中草药防病治病,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随着人们对水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台湾泥鳅凭借其肉质细嫩、生长速度快、病害少等优势,市场前景广阔。未来,通过不断优化养殖技术,提高泥鳅产量和品质,台湾泥鳅养殖有望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4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