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健康养殖需遵循六个关键步骤
优质饲料,利于泥鳅生理健康,加速生长,且产生废物少,对水质负面影响小。创安养殖环境必须安全舒适。
放苗第二天,使用健康一号补充苗种的体能;这样处理后的苗格,活力好、开胃、健康。
台湾大泥鳅的养殖关键
步骤 | 详细说明 |
---|---|
1. 创建适宜的环境条件 | 建池面积3-5亩到10亩左右;池深1.2-1.5米;塘埂坡比1:2-3;要求池底平坦,便于拉网捕捞。 |
2. 放苗 | 选择健康、活力强的泥鳅苗种进行放养,注意放养密度。 |
3. 投喂 | 选用优质饲料,根据泥鳅规格大小及池水肥瘦,饲料粗蛋白宜为40%→30%;不宜为省钱选用劣质饲料。 |
4. 水质管理 | 定期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 |
5. 防逃、防缺氧 | 遇梅雨季节或暴风雨,要做好防汛防洪工作。夏季高温阴雨天要注意防止泥鳅浮头。 |
6. 消毒防病 | 在放养种苗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检查水质,及时处理问题。 |
但是,近几年来,台湾泥鳅天然资源总趋势却在下降,据了解,其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增加、农药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增大等因素制约了台湾泥鳅养殖业的良性发展。
台湾泥鳅经正常养殖3~5个月,规格可达7~10厘米。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定期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力。养殖台湾泥鳅一年可以养殖两批,一批鱼苗一亩田地产量可达3000斤左右。
台湾泥鳅是杂食性鱼类,饲料和肥料来源广。动物性饲料有蚕蛹、蚯蚓、螺蛳、河蚌、小鱼及动物内脏等;植物性饲料有米糠、麦麸、豆渣、豆饼以及其他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还有水生的天然饵料,如水蚤、丝蚯蚓、小昆虫等。小规模养鳅,可在附近的大水面比如湖泊、水库、河沟捞取。
无论采用哪一种饲养方法饲养台湾泥鳅,都离不开日常管理工作。
一、投饵施肥
1. 饵料和肥料的种类
若是较大规模养殖台湾泥鳅,可自己利用田边地角培育活饵料。
与饲养其它鱼类一样,施肥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水中的浮游生物,以作台湾泥鳅天然饵料。肥料主要有人畜粪便或化肥。投饵主要是人工制作的配合料。另外,据养鳅者反映,蚕蛹是台湾泥鳅最理想的食物,用蚕蛹养出的台湾泥鳅,个体肥短、肉厚、含脂量高、骨胳较软、食用价值高。可购蚕蛹,再辅以其它饵料,具体要根据台湾泥鳅的需要配以其它适宜饵料。在渔一畜一农综合经营措施中结合来养台湾泥鳅,可多渠道自给自足地解决饵料和肥料问题。
投饵是将饵料与腐植土混合成粘性团状进行投喂,饵料投在固定的食场。要注意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水温时,台湾泥鳅对饵料的不同要求,以调整饵料的种类及投喂量。水温在20℃以下时,植物性饵料约占60%~70%,动物性饵料占30%~40%;水温20℃以上时,逐渐调整为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具体是:水温在20~24℃,动物和植物性饵料各占50%;水温25~27℃时,动物性饵料调到60%~70%,植物性饵料降到30%~40%;水温在28~30℃时动物性饵料又降到50%或更低。投饵量也要随着水温的变化而调整,一般每天投饵量为:3月份,投饵量为台湾泥鳅总重的1%~2%;4-6月份,投饵量为台湾泥鳅总重的3%~5%;7-8月份,投饵量可增加至台湾泥鳅总重的10%~15%;到9月份,投饵量则逐渐下降至台湾泥鳅总重的4%。当水温高于30℃或低于IO℃时要减少投饵量或不再投饵。水温适宜时每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让台湾泥鳅“少吃多餐”,水温较低时每天只分上下午投喂二次。
施肥要根据水体中的饵料生物的丰欠情况来决定,饵料生物少时,在池水边角处施堆肥。操作方法参照堆肥培育法。
二、防逃、防缺氧
遇梅雨季节或暴风雨,要做好防汛防洪工作。要检查防逃设施的安全,进出水口的栅栏是否通畅。防止台湾泥鳅在溢水时逃跑或从漏洞逃跑。夏季高温阴雨天要注意防止台湾泥鳅浮头,特别是静水养殖,要不时加注新水,若发现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水质管理
静水饲养台湾泥鳅,水质要清新。水质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20~25cm;当水色开始变成茶褐色或黑褐色时,必需换水,以免夜间溶氧不足。流水养台湾泥鳅时,以微流水为主,流速、流量均不宜过大,水流过大过急,不仅使饵、肥流失,最不利的是使台湾泥鳅体能消耗过大,增重较慢。
四、消毒防病
养殖用的水体在放养台湾泥鳅种苗以前,要严格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要将食台上的残饵及池中的死亡个体捞出,以防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染。在发病季节,应定期用生石灰按每平方米30~50g的量,化水泼洒。
在饲养地四周清除害兽易潜伏之地,并撒上杀鼠剂或安放捕鼠器具;要有驱赶鸟兽的设备;同时防止野杂鱼,特别是肉食性鱼类进入池内。
台湾泥鳅对水温的变化相当敏感,除我国南方终年水温不低于15℃地区,可常年饲养台湾泥鳅不必考虑低温越冬措施以外,其他地区一年中台湾泥鳅的饲养期7~8个月不等,有2~5个月的低温越冬期。此间需做好以下工作:
1. 挑选体质健壮、无疾病的台湾泥鳅作为留种亲鳅,越冬时成活率高。
2. 越冬池先要用生石灰消毒,后撒入适量农家肥料,铺上20~30cm的软泥。泥以上有10~20cm净水深。在结冰地区,冰下水深需加深至20~30cm。水温要保持在2℃以上。
3. 稻田台湾泥鳅越冬,将台湾泥鳅集中于鱼溜中,并在鱼溜里铺设和加盖稻草,让台湾泥鳅钻进鱼溜底部淤泥和稻草中避寒。
5. 采用人工设置越冬箱的方法,效果很好;越冬箱为木质材料,其规格为100cmx30cm×20cm,每只箱放6~7kg台湾泥鳅。装箱方法是:箱底铺上3cm左右厚度的细土,再装2kg台湾泥鳅。后又装好3cm厚的细土,再装2kg台湾泥鳅。如此三层,最后装满细土。细土在用前拌好适量的农家肥料。钉好箱盖,并在箱盖上打若干个洞,在背风向阳的水面沉入水底即可。
6. 越冬的台湾泥鳅,除了要有好体质外,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对越冬场所要进行修整,清除污染杂质,特别对食场更要进行重点清理,以防残渣分解,消耗氧气,放出有害气体。越冬的场地要预先进行消毒,或经太阳曝晒,并做好注排水口的加固工作,以免逃鱼。在气候暖和的地方,越冬池可在食场的基础上加深30cm以上。
7. 越冬池应保持较高的水位,一般在2m左右。在越冬期间,要经常测定池底泥土温度,如果泥土温度接近5℃,就要引进温度较高的地下水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使水温升高,保持池水温度在5~6℃以上。
台湾泥鳅健康养殖需遵循六个关键步骤,确保养殖环境与生物安全。的部分结束,接下来是台湾泥鳅养殖: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台湾泥鳅的养殖环境对其生理健康和生长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以福建宁德地区为例,当地养殖户在创建养殖环境时,特别注重以下几点:通过清塘除害,确保养殖环境的清洁;改善底质,为泥鳅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再者,培育水质,保持水体生态平衡。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泥鳅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在饲料选择上,宁德地区的养殖户倾向于使用优质饲料,如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以及米糠、麦麸等植物性饲料。他们根据泥鳅的规格大小和池水肥瘦,调整饲料的粗蛋白含量,以保证泥鳅的营养均衡与健康成长。例如,在泥鳅的生长期,饲料的粗蛋白含量控制在30%左右,而在冬季,则适当降低至20%左右。
随着人们对台湾泥鳅养殖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实践,相信未来台湾泥鳅养殖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一方面,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泥鳅的产量和品质将得到提升;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台湾泥鳅的养殖前景将更加广阔。在未来的发展中,养殖户们应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台湾泥鳅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