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种植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探讨其定义与背景

在农业领域,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技术的定义与背景,旨在为您揭示其在养殖业中的重要性。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探讨其定义与背景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手段,模拟泥鳅的自然繁殖环境,实现泥鳅的繁殖过程。这一技术包括亲鱼选择、催产、人工授精、孵化等多个环节。

随着人们对泥鳅肉质和营养价值的认可,泥鳅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传统的泥鳅繁殖方式存在繁殖率低、成活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研究和发展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 亲鱼选择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亲鱼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选择体型健壮、无病害、繁殖能力强的泥鳅作为亲鱼。在桐乡地区河山张氏家庭农场的实践中,每年4-7月和9-10月是台湾泥鳅的人工繁育期。

催产是人工繁殖的关键环节。常用的催产剂有鲤鱼垂体、青蛙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试验中,每尾台湾泥鳅注射400 IU HCG+4 000μg DOM+15μg LHRH-A_2为较理想的催产激素配比。

3. 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分为干法和湿法两种。在桐乡地区,采用湿法人工授精,即将卵粒人工授精后随即上巢。上巢后再转入孵化池中孵化。

台湾泥鳅的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可孵出鱼苗。孵化过程中,要避免震荡,可用0.1×10^-6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寄生水霉。

三、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的优势

1. 提高繁殖率:人工繁殖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泥鳅的繁殖率,满足市场需求。

四、案例分析

以桐乡地区河山张氏家庭农场的台湾泥鳅人工繁殖为例,该农场从2018年开始尝试人工繁殖技术,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该农场人工繁殖的台湾泥鳅产量达到了5000公斤,同比增长了30%。

年份 人工繁殖产量 同比增长
2018 3800 0%
2019 5000 30%
2020 6500 30%

养殖池的准备与管理

鱼种池的面积以30至50平方米为宜。在放种前,必须对鱼池进行彻底的清池消毒,并施以基肥以培育饵料生物。放种量控制在每平方米30克左右,即800至1000尾。鱼种下池后半个月内,投喂植物性饲料,每天两次,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3%至5%。夏季由于水温较高,要特别注意水质变化,及时更换新水。当鱼种长到8至10厘米时,便进入成鱼饲养阶段。

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技术,探讨其定义与背景

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过程与家鱼类似。催产剂的选择和剂量根据每条雌鳅计算,包括鲤鱼垂体0.5至1个,或青蛙垂体2至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至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5至10微克。雄鳅的剂量减半。注射量为0.1至0.2毫升,使用1毫升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中线胸、腹鳍之间,也可选择背肌注射。因台湾泥鳅喜钻动,注射时可用温纱布包着。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随后的工作与自然繁殖相同。水温维持在20至25℃,经过10至20小时,泥鳅就会发情产卵。

繁殖成效

开春后,修整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按雌雄1:2的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放置用棕片、柳树须根或水草等做的鱼巢。台湾泥鳅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过程需20至30分钟。产卵后,粘有卵粒的鱼巢应及时取出另池孵化,以防亲鱼吞吃卵粒。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

苗种孵化与成鱼饲养

鳅苗孵出3天开始摄食。此时应投喂煮熟研碎的蛋黄或鱼粉悬浮液,一日数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过2至3天改投水蚤、轮虫、捣碎的丝蚯蚓或蚕蛹等。经10天左右的培育,过1月左右鱼苗长到3厘米上下时再转入到鱼种池,也可直接放入稻田、池塘或坑中进行成鱼饲养。

通过以上实践,我们不仅看到了台湾泥鳅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的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应用,也看到了这项技术在促进当地养殖业发展、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方面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台湾泥鳅养殖将会在更多地区开花结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64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