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棚黄鳝养殖技术,探讨高效养殖方法与模式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大棚黄鳝养殖已成为一种高效、稳定的养殖模式。本文将深入探讨2020年大棚黄鳝养殖的技术要点,帮助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益。
一、大棚黄鳝养殖的优势
- 不受季节限制,可实现全年生产。
- 水质可控,疾病发生率低。
- 管理方便,节省人力。
1. 大棚建设
大棚可采用塑料薄膜结构,尺寸根据养殖规模而定。大棚应具备良好的保温、通风、排水功能。
饲养池可采用砖混结构,尺寸一般为长×宽×高:10m×5m×1.5m。池底铺设沙石,利于黄鳝栖息。
3. 鳝种投放
选择健康、无病害的鳝种,规格为15-20cm。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3kg。放养前,用孔雀石绿溶液消毒。
黄鳝为肉食性鱼类,喜食蚯蚓、螺蚌、蛙肉等。投喂量根据黄鳝生长情况调整,一般每天投喂2-3次。
5. 日常管理
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质清新。观察黄鳝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养殖密度。防止鼠、蛇等天敌侵害。
6. 疾病防治
常见的黄鳝疾病有感冒、梅花斑病、毛细线虫病等。采用漂白粉、生石灰、孔雀石绿等进行消毒,预防疾病发生。
以一亩黄鳝养殖池为例,成本主要包括建池费用、鳝种成本、饲料成本、药物成本等,总计约63000元。若养殖成功,可获得大规格黄鳝4000公斤,按每公斤40元计算,收入可达160000元,利润约97000元。
四、案例分析
项目 | 成本 | 收入 | 利润 |
---|---|---|---|
建池费用 | 13000 | ||
鳝种成本 | 20000 | ||
饲料成本 | 24000 | ||
药物成本 | 6000 | ||
总计 | 63000 | 160000 | 97000 |
在塑料大棚中养殖黄鳝, 要确保大棚的稳固性。使用竹杠或钢筋结构搭建,考虑到冬季气温可能降至15度以下,需覆盖稻草保温。了解黄鳝的习性至关重要,它们有同性相食的习性,因此养殖时需注意鳝种的大小,避免自相残杀。
黄鳝的养殖方式多样,包括池塘流水养殖和静水池养殖。近年来,大棚养殖因其便利的管理和应对雨天无法投喂等问题而受到青睐。这种模式能有效减少疾病,提升养殖效益。
采用大棚养殖技术,可克服气候温度等限制,实现周年供应,大幅提高养殖效益。例如,在春、夏、秋三季,利用塑料大棚能保持适宜的温度,而在冬季,棚内温度也能维持在20℃左右。此外,保持微流水有助于水质保持,减少疾病发生。
开放式饲养池适合长年有温流水的地方,池子用砖和水泥砌成,面积为10-20平方米,池深40厘米,宽1-2米。在池底设进水管和排水管,进水管与池底等高,排水管一个与池底等高,一个高出池底5厘米。鳝种在放养前需用孔雀石绿溶液浸浴消毒,每平方米放养规格为15-20厘米的鳝种2-3kg。
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喜食新鲜饲料。投喂时,先以黄鳝总体重的1%-2%开始,若能全部吃光,则逐渐增加到2%-3%,直至5%左右。饲料中可掺入蚕蛹、蝇蛆、动物内脏等,直至完全投喂人工饲料。日常管理中,需注意防止鼠、蛇等天敌的侵害,并定期检查黄鳝的生长状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