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底质为淤泥、有机物丰富的水域
环境条件 | 描述 |
---|---|
栖息地 | 泥鳅偏爱底泥较深的静水或缓流水水域。 |
底质 | 淤泥丰富的环境是泥鳅的理想栖息地。 |
水温 | 泥鳅适应水温为10-30℃,最适水温为25-27℃。 |
水质 | PH值为7-8.5,溶解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
泥鳅,这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以其独特的生存习性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吸引了众多养殖户的关注。那么,泥鳅究竟偏爱怎样的生存环境呢?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个谜团。
泥鳅的栖息偏好
泥鳅的栖息地相对单一,它们通常选择底泥较深的静水或缓流水水域。在这里,泥鳅可以轻松地利用其底栖性特点,寻找食物和躲避敌害。淤泥丰富的环境为泥鳅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时也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庇护。
泥鳅是一种变温性鱼类,其生存水温范围较广,为0-41℃。然而,最适生长水温为22-28℃,当水温超过30℃或低于5℃时,泥鳅会钻入泥中停止活动。此外,泥鳅的食性较为杂食,主要以藻类、浮游生物、昆虫及其幼体等为食。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理想的养殖水质应具备以下特点:
- PH值为7-8.5。
- 溶解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
- 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
- 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
- 氨氮0.1毫摩尔/升。
- 硫化氢不允许存在。
某养殖户张先生,在2018年开始尝试泥鳅养殖。他选择了底泥较深的静水水域,并严格控制水质。经过一年的努力,张先生的泥鳅产量达到了预期目标,成活率高达95%。这一案例表明,科学合理的养殖环境对提高泥鳅产量和成活率具有重要作用。
结论
泥鳅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淡水鱼类,其养殖环境对其生长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掌握泥鳅的生活习性和水质管理要点,有助于养殖户提高泥鳅产量和养殖效益。
刚刚提到了泥鳅喜栖息于静水或缓流、底质为淤泥、有机物丰富的水域。,下面我们来说泥鳅养殖需选淤泥丰富静水区。
底质选择,壤土为佳
养殖池的底质以壤土为佳,它既保证了土壤的透气性,又有利于保水。相比之下,砂质壤土和黏土虽然各有优势,但壤土无疑是最适合泥鳅生长的。而沙土则因为渗水性大,保水能力差,不适合作为泥鳅养殖的底质。
科学放苗,提高成活率
在放苗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深水处,紧贴水面慢慢放苗。如果发现泥鳅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帮助它们散开。在起风天气,要在上风头深水处入池,以免泥鳅苗被风吹到池坡或压到池底而造成伤亡。
水质管理,保证泥鳅健康
养殖用水水质要求PH值为7~8.5,溶解氧量在连续的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应大于5毫克/升,其余时间不低于4毫克/升。总硬度以碳酸钙计为89.25~142.8毫克/升,有机耗氧量在30毫克/升以下,氨氮0.1毫摩尔/升,硫化氢不允许存在。只有保持良好的水质,泥鳅才能健康生长。
科学投喂,促进泥鳅生长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其食性杂,饲料来源容易解决。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鱼苗阶段可投喂蛋黄和其他粉状饲料,也可投喂昆虫、水蚤、丝蚯蚓等。鱼种阶段可投喂米糠、麸饼类、蚕蛹粉等,也可以施肥培育浮游生物作鱼苗鱼种饲料。成鱼阶段用米糠、蚕蛹粉、麸饼粉等与猪粪或腐植质土混合制成颗粒饲料或团状饲料投喂。
泥鳅苗入池前喂1-2次熟蛋黄或饲料酵母,其成活率或成长速度都比不喂的有明显提高。泥鳅苗运到后,先用网箱喂饵,再重新过数入池。在网箱内取苗时,上风头的泥鳅苗一般体质较强,个体较大,下风头的泥鳅苗体质较差,个体较小,这样就可将体质强弱有别、个体大小不同的鳅苗基本分开,在饲养过程中逐渐形成大小分化。
优化养殖环境,提升养殖效益
优质的水产品来源于良好的环境,无公害商品鳅产地环境的优化选择是健康养鳅生产的前提。产地环境质量要求包括无公害水产品渔业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及渔业水域土壤环境质量等。泥鳅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各地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天然淡水水域中均有其分布,尤其在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极广,群体数量大,它是一种小型淡水经济鱼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