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常见模式:池塘养殖
一、泥鳅养殖常见模式
养殖模式 | 特点 | 适用场景 |
---|---|---|
池塘养殖 | 管理方便,水温可控 | 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区 |
泥池养殖 | 减少用水,降低成本 | 适合水资源紧张的地区 |
稻田套养 | 生态效益明显,保粮增收 | 稻田地区 |
莲藕塘套养 | 一水两用,一地两收 | 莲藕塘地区 |
池塘养殖模式是在池中专门养殖泥鳅,不套养任何鱼类。稻田养殖方式是充分利用稻田的水源,田中天然饵料和杂草,有效的减少了饵料的投喂,降低养殖成本的一种养鳅模式。
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疾病,
1. 泥鳅肠炎病的防治技术
发病原因:由池水恶化、营养不当及鱼体受伤引起。
防治方法:①避免鱼体受伤,鱼苗放池前应用5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泡15分钟。②病鳅用3%食盐水溶液浸泡10分钟。③用10毫克/升的四环素浸泡一昼夜,或在饲料中混合氯霉素投喂。
发病原因:由于放养密度过大,泥鳅体内分泌出的黏液在池内聚积发酵,释放热量使水温聚升,溶氧量减少。
防治方法:可用0.7毫克/升的硫酸铜化水全池泼洒。
发病原因:该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尤其是冬季蓄水期。
防治方法:①每50千克泥鳅用磺胺咪5克,加抗坏血酸盐0.5克拌饲料投喂,连喂3天即可。②每50千克泥鳅用15克大蒜拌料投喂。2-6天后减半继续投喂。另处还可用呋喃西林代替,每50千克泥鳅用2克拌料投喂。
泥鳅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养殖模式、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疾病防治等多个方面。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技术,才能实现泥鳅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泥鳅养殖常见模式:池塘养殖,以泥鳅为对象,利用池塘进行养殖。已经梳理完,现在进入泥鳅池塘养殖,案例解析与趋势展望。
池塘养鳅模式,作为传统的泥鳅养殖方式,经过改良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江西某地,一位养殖户通过在池塘底部铺设15-20公分肥泥,并在投苗前对水泥池进行脱碱、消毒、肥水,成功提高了泥鳅的成活率和产量。此模式不仅降低了养殖成本,还保证了泥鳅的肉质鲜美。
二、稻田养鳅模式: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三、莲藕塘套养模式:一水两用,一地两收
在浙江某地,一位养殖户将莲藕塘套养泥鳅。这种模式与稻田套养相似,可以一水两用,一地两用,莲藕与泥鳅双收。由于莲藕杆上有水草,为泥鳅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使得泥鳅的生长速度更快,品质更佳。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泥鳅池塘养殖模式将更加多样化,为养殖户带来更多的选择。在未来的发展中,泥鳅养殖行业将朝着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