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稻田泥鳅养殖,利用稻田资源
一、稻田泥鳅养殖的优势
在湖南这片沃土上,稻田泥鳅养殖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这种养殖模式既利用了稻田资源,又实现了泥鳅的高效养殖。
1. 生态效益
稻田泥鳅养殖采用生态养殖方式,泥鳅在稻田中捕食害虫、杂草,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泥鳅市场需求旺盛,稻田泥鳅养殖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湖南稻田泥鳅的亩产量可达2000斤以上,市场价格稳定。
选择靠近水源的稻田,面积为200-400㎡为宜。池塘深度保持在40-50厘米,水质中性略偏酸。在池塘底部铺设约20厘米厚的淤泥,以增加泥鳅的栖息地。
2. 苗种投放与养殖
选择健康、活泼的泥鳅苗种,投放密度为1500-2000尾/平米。在投放前,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确保苗种安全。
泥鳅以杂食性为主,可投喂鱼饲料、蔬菜等。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调整投喂量,保持水质清洁。
年份 | 亩产量 |
---|---|
2018 | 1800 |
2019 | 1900 |
2020 | 2000 |
以2020年为例,湖南稻田泥鳅市场价格为11元/斤,亩产量2000斤,扣除成本约14100元,亩收益可达7900元。
优质苗种是提高泥鳅养殖效益的关键。选择健康、活泼的苗种,降低病害风险。
3. 拓展市场渠道
积极拓展市场渠道,提高泥鳅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途径进行销售。
养殖泥鳅的成本主要包括苗种和饲料。新手养殖户通常选择寸苗,一亩田的苗种投入约为3500元。饲料以蛋白含量在36%以上的浮性鱼饲料为主,养殖一斤泥鳅的饲料成本约为4.8元。泥鳅的亩产量一般在2000斤以上,饲料成本需9600元。防疫消毒及调水用品约需500元,水电维护等约需500元。因此,养一亩泥鳅的总成本投入约为14100元。
放养时间一般在五月份上中旬,投放密度为1500-2000尾/平米。将运输来的鳅苗在上风处缓慢放入网箱内,注意不要搅浑水。放养时,袋内水温与池水水温差要小于2°C。泥鳅的自然繁殖方法简便,喜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左右结束。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算。
四、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分为前期培育和后期培育。前期培育时,水温控制在25-27°C,泥鳅摄食旺盛。后期培育时,水温超过30°C或低于12°C时,应减少投喂或停喂。每天观察泥鳅的活动情况,有无浮头现象,有无病害发生等。每3天换水一次,气温30°C以上应加盖遮阳网。通过25-30天的培育,当泥鳅全长达5-8cm时,即可转为成鳅养殖阶段。
泥鳅一般亩产2000斤以上,按2000斤计算,市场价格以目前的批发均价11元算,可收入22000元。扣除养殖总成本,一亩泥鳅可以赚7900元。泥鳅寸苗的养殖周期约100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可以养殖两季,因此养一亩泥鳅一年能赚15800元。随着养殖户养殖技术不断提高,现在自繁自养或购买水花苗养殖的也越来越多,养殖泥鳅水花苗投入将会更少,养殖效益将会更高。
六、案例分享
在桐庐县分水镇大路村的大路粮油专业合作社,稻田里养泥鳅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基地内,稻田里既种水稻又养泥鳅,每亩稻田泥鳅的收入平均6000元左右,一亩田可收550公斤的稻谷,让一亩田的净收入有了显著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