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冬季养殖易受低温影响,需采取七项技术措施确保成活率
罗非鱼,作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其养殖技术的提升对于保障养殖效益至关重要。尤其在冬季,低温环境给罗非鱼养殖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以下,我们为您详细解析七项关键技术措施,助您提高罗非鱼冬季养殖的成活率。
一、保持池塘水位稳定
在冬季,适当提高水位可以增加水体容量,保持水温相对稳定,同时改善水质条件。建议鱼池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当水位下降10~15厘米时,应及时补充新水,以保持水位和水质稳定。
二、定期调节好水质
有水源的池塘,每隔10~15天应加注新水一次,每次加注20~30厘米。此外,每隔15~20天泼洒一次石灰浆,提高水体钙质浓度。20天左右再增施一次磷肥,提高水体含磷浓度,增强鱼体抗寒能力。
三、合理投饲提高抗病力
寒冷的冬季,适当补充投喂精饲料,一方面可以补充鱼类生命活动的能量,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其成活率。水温在5℃以上时,一般3~5天投喂一次,日投量为鱼体重0.5%~1.0%。
四、加强病害防治
冬季由于水温较低,鱼类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弱,容易受真菌和寄生虫感染。因此,要采取严格的防病措施,定期进行水体消毒,确保鱼类健康。
五、搭建保温棚
搭建保温棚、加盖养殖薄膜等保温措施,是罗非鱼越冬防寒最常见的一种做法。罗非鱼的生存温度是15--35℃,当水温降到15℃时罗非鱼开始不吃料,10--12℃开始出现死亡。因此,保温措施至关重要。
适当降低鱼类养殖密度,防止因鱼群密度较大而发生缺氧死鱼的现象。合理的养殖密度有助于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七、完善设施
完善养殖设施,如增氧机、保温棚等,有助于提高罗非鱼冬季养殖的成活率。在严寒期间,暂停捕捞作业,尽量避免对鱼种池、亲鱼池进行拉网等操作,以免鱼体损伤。
技术措施 | 具体操作 | 预期效果 |
---|---|---|
保持池塘水位稳定 | 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水位下降时及时补充新水 | 保持水温相对稳定,改善水质条件 |
定期调节好水质 | 每隔10~15天加注新水,泼洒石灰浆,增施磷肥 | 提高水体钙质浓度,增强鱼体抗寒能力 |
合理投饲提高抗病力 | 水温5℃以上时,3~5天投喂一次,日投量为鱼体重0.5%~1.0% | 补充鱼类生命活动能量,提高成活率 |
加强病害防治 | 定期进行水体消毒,采取严格的防病措施 | 确保鱼类健康 |
搭建保温棚 | 搭建保温棚、加盖养殖薄膜等保温措施 | 保持罗非鱼适宜的生存温度 |
合理密度 | 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 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
完善设施 | 完善增氧机、保温棚等养殖设施 | 提高罗非鱼冬季养殖的成活率 |
通过以上七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相信您一定能够在冬季提高罗非鱼的养殖成活率,收获丰硕的成果。
冬季罗非鱼养殖策略:稳定水位,提升生存率
在寒冷的冬季,罗非鱼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为了确保罗非鱼的成活率, 要确保池塘水位的稳定。在广东地区,大部分养殖池塘的水温底层通常保持在15℃以上,直接冻死的情况较为罕见。然而,为了更好地应对冬季的低温,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提高水位:在冬季,适当提高池塘水位,增加水体容量,有助于保持水温的稳定,同时改善水质条件。建议鱼池水位保持在2米左右。一旦水位下降10~15厘米,必须及时补充新水,保持水位和水质稳定。
合理的投喂策略对于罗非鱼在冬季的抗病和成活至关重要。
- 合理投喂:寒冷的冬季,适当补充投喂精饲料,既能为鱼类补充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又能提高其成活率。水温在5℃以上时,一般3~5天投喂一次,日投量为鱼体重0.5%~1.0%;连续晴好天,水温上升到8℃以上时,可适当增加投饲量。
减少操作:降低应激,保障安全越冬
- 减少操作:在严寒期间,暂停捕捞作业,尽量避免对鱼种池、亲鱼池进行拉网等操作,以免鱼体损伤。
- 病害防治:由于水温较低,鱼类免疫力下降,抗病力弱,容易受到真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因此,要采取严格的防病措施,定期进行水体消毒,确保鱼类健康。
设施完善:保温棚搭建,应对低温挑战
- 设施完善:搭建保温棚、加盖养殖薄膜等保温措施,是罗非鱼越冬防寒的常见做法。罗非鱼的生存温度是15--35℃,当水温降至15℃时,罗非鱼开始不吃料,10--12℃时开始出现死亡。因此,确保合适的生存温度是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