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骗光家当,他毅然创业养蚂蚱
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代厚滨决定息事宁人,把草割掉。他看着眼前的大片草地,心中五味杂陈。这些草,曾是他的希望,如今却成了他的负担。
“我看你这劲够大的。”记者问道。
“妈妈草来了。”代厚滨的妻子官晓红回答。
官晓红坐在水里,思绪万千,想到要结束年轻的生命,最让她揪心的是可爱的儿子。
蚂蚱养殖得不断学习各种养殖技术,定期给大棚消毒,做好日常浇灌,草场管理等。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前营乡持续强化行业扶贫政策指导,通过流转农用闲置土地,引导乡土人才创业,形成创业实体。
养殖技术 | 消毒 | 浇灌 | 草场管理 |
---|---|---|---|
学习 | 定期 | 日常 | 管理 |
今天代厚滨的妻子官晓红给经销商送了3公斤蚂蚱,总共卖了120元钱。没敢喘口气,她就匆匆赶到十几公里外的五亩兰村。他们夫妻俩在这里种了4亩多喂蚂蚱的草,此时代厚滨已经在这里干了一个小时,官晓红是来帮忙运草的。
代厚滨立即在大棚上打了农药,不到十分钟蚂蚱就一命呜呼了。他没想到事态反而越发严重了。
村民:“要说玉米也不像玉米,叫咱说好像和高粱差不多。”
平度市养蚂蚱的人很少,代厚滨的货一到就被饭店买走了。2006年9月,代厚滨拿到了养蚂蚱的第一笔钱--3、5万元。
代厚滨夫妻俩巴望着蚂蚱快快长大,早点卖钱。2006年6月中旬,蚂蚱已经养一个月了,他们开始加喂麸皮,给蚂蚱增加营养。一天早晨他们照常到养殖棚检查,发现出了大事了。
官晓红:“我都走到那个水里了,我就在那里走,我告诉自己,你就这样走了吗?就这样走下去吗?走下去或许没人救不上你,你就再也回不来了,我就坐在水里,我就在那里想。”
毛云花和代厚滨的地紧邻,她怕玉米草影响自家花生的生长,就给代厚滨提出了一个要求。
毛云花要求把地边界两米之内的草全割掉,这让代厚宾夫妻俩很为难,当时蚂蚱还小吃不了只能扔了,可要是不割惹怒了村民,也不好办。
十几年没回村生活,和村民也生疏了,代厚滨怕因为这事和村民闹出矛盾。
邻居:“叫他割了,边上这两行全瞎了,要是不能结果了,没有收成了。”
官晓红:“真的都没有什么感觉,有时候就觉得还不如去跳楼呢。”
官晓红:“白白浪费了好几千斤,没办法,扔到地里,扔到地头上都晒干了。”
吵完架官晓红大哭一场,跑到了附近的一个水库。想到养蚂蚱以来所受的苦,想到不知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她万念俱灰,想到了死。
代厚滨:“四点起来抓,五点就要送到市场,送晚了这一天就卖不掉了,早市到六点半以后,市场就没人了,饭店也就不去采购了。”
蚂蚱80%都被毒死了,半年的期待化为泡影,代厚滨和官晓红都窝了一肚子火。
代厚滨:“因为我比较胖,这个肚子也比较大,一弯这个肚子就不舒服,当时觉得就在地里躺一下,这个腿伸一下,伸直了就觉得挺舒服了。”
2007年,代厚滨二批蚂蚱的总产量在2000多公斤,价值近10万元。虽然比以前更累,可代厚滨和妻子却从未有过的舒畅,因为曙光已经照进了他们心里,只要选择坚强,生活就有希望。
视频小伙返乡创业养蚂蚱,一亩每年毛利20多万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打开原网页
在前营乡店东村,一个“80后”小伙子毅然返乡创业,建起11处“蚂蚱”养殖大棚,找到了增收致富门路,成了远近闻名的返乡创业致富带头人。
2006年8月初,代厚滨借钱重新买了蚂蚱卵。经过40天养殖,他的蚂蚱终于长成了。代厚滨的妻子把蚂蚱拿到了当地水产市场,她把价格定的和野生蚂蚱一样,每公斤40元。这个叫付宝清的人主动要求做了经销商。
农村小伙回乡创业养蚂蚱,一年收入20万元,人送绰号“蚂蚱王_已”,本视频由rongyi54103581提供,107次播放,好看视频是由百度团队打造的集内涵和颜值...
掌握了养殖技术后,他毅然回到家乡,建立了“蚂蚱”养殖场,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蚂蚱”养殖事业中来。
富裕起来的李春所不忘乡亲,只要大棚里有需要的岗位,...
蝗虫养殖:蝗虫养殖入门123
原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代厚滨早就决定大规模养蚂蚱。他借来2万多元,在城关街道办事处代家上观村租下一个院子,建起了10个养殖大棚,又花5000元从河北买了4万粒蚂蚱卵埋到了地下。
2006年5月中旬,代厚滨的小蚂蚱出土了,他和妻子一直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半个月后他们的玉米草也长到了一米高,此时一个邻居气冲冲找上了门。
村民:“好奇怪,他怎么来家种这个东西。”
记者:“舍不得儿子。”
代厚滨在养殖基地忙,割草的事都落到了官晓红身上。每天运草往返要二十公里,为了省钱只能蹬三轮车,一直做生意当老板娘没出过力,官晓红身心俱疲。
记者:“养了这个狗之后,再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吗?”
代厚滨和妻子守了几个晚上,终于找到了损坏大棚的罪魁祸首--邻居家的猫,原来大棚是被淘气的猫抓烂的。为了防止同样的情况再发生,代厚滨在院里养了只狗。
代厚滨:“一亩地的产量大约就在3万斤左右吧。”
9月份是第二批蚂蚱销售的旺季,现在代厚滨的蚂蚱每公斤能卖到40元。忙活了两个月终于等到收获,他和妻子一点也不敢懈怠。
代厚滨一直和妻子在平度市区干建材生意,每年都有一二十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单生活费每个月都要花四五千元。
2005年初,代厚滨在相邻的即墨市接了一个装修工程,造价40多万元,谈好由他垫资完工付款。
三个月后工程做完时,代厚滨却发现对方的老板失踪了。
代厚滨夫妻俩的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四点起床忙到晚上十一点才能睡觉,劳累的生活他们早已适应了。
其实就在两年前他们都没干过农活,过上这样的日子全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
代厚滨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自从家里开始养蚂蚱,经常过来帮忙,这让夫妻俩又怜爱又欣慰。
官晓红:“对的,一天要喂600多斤,就要捣鼓这么15袋,15袋至20袋的。”
官晓红:“好,把拉锁拉开。等养蚂蚱挣了钱,你要电脑,我给你买个手提电脑,好不好?”
代厚滨:“我一算觉得经济效益还可以,100平方米面积,养一季就能卖9000元钱了。”
官晓红:“我从来没想过,我有这么吃力的一天,想想自己坐在那里就哭,那是很累很累,那种感觉又饿,很饿,心里很酸。”
致富不忘乡亲,王堂峰还吸收本村三名贫困村民到自己的“蚂蚱”项目基地干活,不过因为活路不多,他每天开给这些村民的工资是200多元,比其他项目的产...
代厚滨:“这就是墨西哥玉米草,就是蚂蚱最爱吃的。它这个草营养价值比较高,产量比较高,一年可以割6到7茬。”
付宝清:“一天都卖个四五十斤,反正人家没有,咱价格可以高点,25元一斤,能卖的就卖。”
官晓红:“建十几个棚,投个不到一万元钱,投资也不算太大,就是借钱的话也可以去做。”
不知为什么大棚上烂了很多洞,蚂蚱是从洞里钻出来的。隔壁邻居家种的有菜,附近还有庄稼地,要是不能及时捕捉,让蚂蚱跑出院子就麻烦了。
2007年上半年,生彩云从网上得知,在有些地方,“蚂蚱”是餐桌上受人们青睐的绿色食品,一公斤能卖几十元。
虽然村里人并不看好,但在生彩云的不懈努力下,村里一名叫韩建军的年轻人决定和生彩云一起创业。
毕业后刚当村官生彩云的想快点给乡亲们寻找致富门路,经常上网查询信息。
带领乡亲们业发展“蚂蚱”养殖,采用回收成虫统一进行销售的方式,给当地想创业又没门路的农民提供创业致富...
他们发动亲戚朋友找了一个多月,可那个人像人间蒸发了一样没有了下落。
没有足够的本钱,建材生意做不下去了,可太阳照常升起生活还要继续。
无奈之下代厚滨开始四处考察小本生意。
2005年6月,他在河北沧州发现有人养殖蚂蚱。
平度人也爱吃蚂蚱,市场上每公斤四五十元,但全是野生的。
看到人工养殖蚂蚱投资不大当年就能见效,而且本地就有市场,代厚滨和妻子动了心。
看好了项目,代厚滨却没有行动。
2006年5月初,他回到老家城关街道办事处五亩兰村,在父母的4亩多责任田里种起了草,这种草村民谁也没见过。
代厚滨:“打棚外的时候,棚里边因为这个农药气味也都跑进去,跑进去棚里边当时也死了很多。”
代厚滨和官晓红几天都没吃好饭,熬到6月他们的蚂蚱开始大量吃草了。
工作量骤然加大又没有帮工,以前只指挥别人干活,真刀真枪一上阵代厚滨才发现根本吃不消。
一个大棚能出150斤左右,10个大棚就是1500斤,40多天的时间,卖3万多元钱,心情肯定很愉快。”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下一步,他打算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养殖规模,希望在把自己的“蚂蚱”养殖业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够带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
先了解了被骗光家当,他毅然创业养蚂蚱,开启致富之路。,接着深入养蚂蚱致富:案例解析与未来趋势。
在山东省平度市,有一位名叫代厚滨的农民,他通过养殖蚂蚱,不仅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还成为了当地致富的典范。
初试啼声:从无到有的养殖之路
2005年,代厚滨在广东中山经营着一家制衣厂,生活过得还算滋润。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失去了工厂,背负了巨额债务。为了改变命运,他决定回到家乡,寻求新的出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了解到当地人对蚂蚱的需求,于是萌生了养殖蚂蚱的想法。
代厚滨夫妇俩开始尝试养殖蚂蚱,但由于缺乏经验,起初遇到了不少困难。他们不仅要学习养殖技术,还要克服资金、场地等实际问题。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功养殖出了第一批蚂蚱。
技术突破:养殖技术的不断优化
在养殖过程中,代厚滨夫妇发现,蚂蚱对饲料和生长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提高产量和品质,他们不断尝试和改进养殖技术。他们从种子公司购买优质草籽,种植适合蚂蚱生长的草料;同时,定期对养殖大棚进行消毒,确保蚂蚱的健康成长。
此外,代厚滨夫妇还学会了如何根据蚂蚱的生长阶段调整饲料配方,以提高其营养价值。这些技术的突破,使得他们的蚂蚱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市场拓展:从本地走向全国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代厚滨夫妇的蚂蚱养殖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全国多个省市。为了拓展市场,他们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与经销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代厚滨夫妇还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拓宽了销售渠道。他们的成功经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蚂蚱养殖行业,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途径。
未来展望:持续创新,引领行业新发展
面对未来,代厚滨夫妇充满信心。他们表示,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养殖技术,推动蚂蚱养殖行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同时,他们还计划扩大养殖规模,打造一个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为更多农民创造致富机会。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代厚滨夫妇的蚂蚱养殖事业,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