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人工池塘精养五技术,针对锯缘青蟹养殖过程中常见问题
锯缘青蟹,以其鲜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在我国沿海地区备受喜爱。然而,养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锯缘青蟹人工池塘精养五技术,助您提高养殖效益。
一、养殖初期管理
在养殖初期, 需要向养殖池中加水,逐步将水位提升至1.5米深。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换水。日常换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小潮期间主要添水,一般3-4天换水一次。大潮期间应尽量换水,日换水量为池水的1/3-1/5。高温季节,日换水量可增至1/2-2/3。进水时,流速不宜过快,流量不宜过大。换水时,还需关注外海水质状况,如外海水发光、粘滞性大、有气味或水发红,则不宜进水或少进水。日常水位保持1米左右,高温季节可升至1.2-1.5米,以确保池内水温恒定。
二、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是锯缘青蟹养殖的关键。使用的水质改良剂主要有光合细菌、沸石粉等。光合细菌可有效改善池塘的生态系统环境,预防和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具体使用方法为:在苗种入池前3-7天,全池泼洒光合细菌液10×10-6,之后每隔7-10天泼洒5×10-6。
三、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清整和消毒。对老塘进行全面清整,包括清除沟内淤泥、排水搁塘、修复四周防逃设施和倒塌堤坝等。放养前10天,每亩用120kg生石灰或15kg漂白粉制成悬浮液进行全塘泼洒,以杀灭塘内敌害生物。
四、蟹苗的选择和放养
蟹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是全人工育苗得来的大眼幼体,经中间培育成适宜规格的幼蟹;二是从自然海区中捕捞的蟹苗或幼蟹。蟹苗的放养量应根据各地的水温、换水条件、饵料供应状况、管理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而确定。一般3-5亩左右的池塘放养1000-1500只/亩为宜,放养秋苗的可适当增加放养量,每亩可放养1500-2000只;面积在10亩以上的池塘每亩放养1500只左右。
五、商品蟹的收获
养殖青蟹要适时选捕出售,轮捕轮养。雄蟹经3次交配后,肌体消瘦,外壳硬厚,失去肉蟹的食用价值,且易体弱而死。雌蟹交配后的卵巢发育很快,增重迅速,饵料充足时,经30-40天便可成膏蟹。如不及时选捕出售,任其过熟而使卵巢排卵附于腹部附肢上,俗称“开花蟹”,也失去膏蟹的价值而成次品。
六、锯缘青蟹人工池塘精养五技术
通过以上五项技术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锯缘青蟹的养殖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还需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养殖策略。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技术要点 | 具体操作 |
---|---|
养殖初期管理 | 逐步提升水位,适量换水,保持水温恒定 |
水质管理 | 使用光合细菌、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 |
放养前准备 | 清整和消毒池塘,杀灭敌害生物 |
蟹苗的选择和放养 | 根据水温、换水条件、饵料供应状况等因素确定放养量 |
商品蟹的收获 | 适时选捕出售,轮捕轮养 |
经过对锯缘青蟹人工池塘精养五技术,针对锯缘青蟹养殖过程中常见问题,提高养殖效益。的描述,不妨看看锯缘青蟹养殖关键技术解析的情况。
一、养殖池的准备与水质管理
在锯缘青蟹的养殖初期, 要注意的是养殖池的水位管理。初期需逐步将水位提升至1.5米深,并根据水质状况适时换水。日常换水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小潮期主要以添水为主,通常3-4天进行一次换水。在高温季节,日换水量可增加至池水的1/3至1/2。进水时需控制流速,避免过大流量,同时注意外海水质状况,若发现外海水发光、粘稠、有异味或呈红色,应避免或减少进水量。
二、水质改良剂的应用
为了提升池塘生态系统环境,预防和减少病害,提高养殖效益,可使用光合细菌、沸石粉等水质改良剂。具体操作是在苗种入池前3-7天,全池泼洒浓度为10×10^-6的光合细菌液,菌液浓度需在每毫升10亿个以上。之后,每隔7-10天泼洒5×10^-6浓度的菌液。
蟹苗的选择至关重要,优质的蟹苗应具备肢体完整、体质健壮、无伤残等特征。在放养量上,根据池塘面积、水温、换水条件、饵料供应等因素,一般3-5亩的池塘放养1000-1500只/亩为宜。若与对虾混养,虾苗需培育至3厘米以上再与蟹苗混养。
五、水质调控管理技术要点
水质调控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随时调整水质,以满足锯缘青蟹的生活需求。透明度控制在20-30cm为宜,保持一定的水色和充足的溶氧,pH值控制在7.8-8.4,并及时清除池内腐败物。
养殖青蟹要适时选捕出售,避免雄蟹和雌蟹过度成熟,影响食用价值。通常雄蟹经3次交配后,雌蟹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30-40天即可成膏蟹。如不及时收获,会导致蟹品质下降。
七、养殖池的选择与建设
选择养殖池时,应考虑风平浪静、有淡水注入、无污染的内湾或中潮线以下有一定倾斜度的沙泥滩涂。池底呈方形或锅形,池水较浅的需挖环沟和十字沟,便于青蟹活动。池水pH值要求在7.5-8.5之间,海水比重为1.006-1.020之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