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泥鳅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治泥鳅病害
泥鳅,作为一种极具滋补药用价值的鱼类,一直以来都备受市场青睐。然而,传统的泥鳅养殖技术效益不高,产量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因此,无土泥鳅养殖技术应运而生。但随之而来的是疾病困扰,如何有效防治泥鳅病害,成为养殖户们关注的焦点。
苗种放养前的关键步骤
步骤 | 具体措施 |
---|---|
苗种质量关 | 选择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体表光滑、无病无伤、富有粘液、活动能力强的鳅种。剔除体表或口腔内有伤的鳅种。 |
消毒处理 | 苗种放养前,使用20-30毫克/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杀灭体表病原体。 |
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从源头把控病害的发生。
水质调节与养殖环境营造
水质是影响泥鳅生长和病害发生的关键因素。在酷暑季节,每半个月换水一次;其他季节一般每月换水一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换水时间和换水量。
栽种水生植物,如慈菇或水葫芦,为泥鳅提供遮荫、潜伏、栖息、防暑的环境,同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1. 赤皮病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溃烂尤为明显。
防治方法: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
2. 肠炎病
症状:病鱼厌食、离群、腹部有红斑,鱼体发黑,肛门红肿,初期排出白色线状粘液,解剖后肠道发炎充血。
防治方法:忌喂腐败变质的饲料,保持水质清洁;每100千克饲料添加肠炎灵0.5-1千克,连续投喂5-7天。
3. 水霉病
症状:泥鳅身上长满白色棉絮状的水霉,泥鳅急躁不安,逐渐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用4%的食盐水加4%的小苏打溶液浸洗病鳅5-10分钟,即可治愈水霉病。
4. 泥鳅鳃霉病
症状: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泥鳅鳃部出现白色霉斑,呼吸困难。
防治方法: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经常加注新水、排放老水,保持水质新鲜肥活。
5. 寄生虫病
症状:泥鳅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严重时会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时,可用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制成的合剂或0.5克/立方米的晶体敌百虫溶液全池泼洒。
6. 气泡病
症状:患病泥鳅浮于水面,肚皮鼓起似气泡。
防治方法:发病时, 加注新水,同时用浓度为1‰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平时投饵要注意适量、多样化,并加强水质管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防治无土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保障养殖效益。
把无土泥鳅养殖中,如何有效防治泥鳅病害,保障养殖效益?说完之后,再来分析无土泥鳅病害防治策略解析。
苗种选择与放养前的准备
在无土泥鳅养殖中,选择优质的苗种是关键。我们以某养殖场为例,他们严格挑选苗种,确保每一条泥鳅体质健壮、规格统一。放养前,苗种需经过食盐消毒,浸泡5-10分钟,有效杀灭病原体。此外,放养密度也需合理控制,以3-4厘米的夏花为例,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尾,确保养殖环境健康。
水质管理与调节
水质是泥鳅养殖成功的关键。以某地区养殖户为例,他们在酷暑季节每半个月换水一次,其他季节每月换水一次。换水时,他们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时间和水量。同时,养殖过程中还会定期使用漂白粉消毒水体,确保水质稳定。
常见病害的预防与治疗
无土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包括赤皮病、肠炎病、水霉病等。以某养殖场为例,他们在发现赤皮病时,采用1克/立方米的漂白粉全池泼洒进行防治。对于肠炎病,则通过调整饲料和水质,添加肠炎灵进行预防和治疗。水霉病则通过使用食盐和小苏打溶液浸洗病鳅,有效治愈。
养殖环境营造
为了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某养殖场在池面1/2面积种植慈菇或养殖水葫芦,为泥鳅提供遮荫、潜伏、栖息、防暑之用。同时,水生植物根部生长的底栖生物也为泥鳅提供了天然饵料。
饵料投喂与密度控制
饵料投喂是泥鳅养殖的重要环节。某养殖场采用“四定”原则,即定量、定质、定位、定时,确保饲料营养全面。同时,他们会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需求,调整放养密度,以3-4厘米的夏花为例,每平方米放养100-150尾。
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针对泥鳅养殖过程中的病害,某养殖场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彻底清塘,使用生石灰消毒;定期使用药物对水体消毒和拌饵投喂;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新鲜肥活。
未来展望
随着无土泥鳅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泥鳅养殖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高效。通过优化养殖技术,提高泥鳅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为养殖户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