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放养、锻炼与出塘,关注鱼苗成长过程及养殖技术
一、密度与鱼苗培育池
鱼苗培育池的密度,一般放养10-15万尾/亩。而鱼种培育池则放养夏花,数量在1-2万尾/亩。由于出塘时间不同,鱼种的名字也有所区别。例如,当年秋天出塘的称为秋片,冬天出塘的称为冬片,第二年春天出塘的称为春片。
二、鱼苗的锻炼与出塘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锻炼和出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锻炼次数 | 目的 | 注意事项 |
---|---|---|
第1次 | 检查鱼苗体质,估计数量 | 将鱼苗围集在网中,观察后放回池内 |
第2次 | 将鱼苗转入网箱,密集锻炼 | 在池内徐徐推动网箱,避免鱼浮头 |
三、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需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 鱼池进水严格过滤,清除敌害生物。
- 投放鱼苗前1天,将网箱置于池中,放入少量鱼苗试水。
- 鱼池水温与运输工具内水温不得相差2℃以上。
- 鱼苗一般以单养为主。
四、鱼苗运输与放养实用技术
鱼苗运输和放养是水产养殖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由于鱼苗个体小,体质弱,抗病差,容易在运输过程中伤亡。
- 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运输。
- 保持鱼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水温稳定。
- 减少鱼苗在运输过程中的颠簸。
- 确保鱼苗在放养前充分适应新环境。
五、放养密度要合理
鱼苗培育一般一口池只养殖一个品种,每亩放养鱼苗8万尾~10万尾。夏花出池前需进行2天~3天拉网锻炼,操作时动作要轻,速度要慢。密度过低不能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过高则培育过程中易造成鱼苗浮头,或因饵料不足抑制鱼苗生长。
六、鱼苗培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 刚孵化出来的鱼苗叫鱼花或水花。
- 鱼苗培育是指从下塘鱼苗开始,经过15-20天培育成3cm左右的夏花鱼种。
- 鱼种培育是指从夏花鱼种培育成10cm左右的幼鱼,统称1龄鱼种。
简单了鱼苗放养、锻炼与出塘,关注鱼苗成长过程及养殖技术。,现在展开鱼苗养殖全流程解析与应用的话题。
鱼苗培育:密度的艺术
在鱼苗培育的过程中,密度的掌握至关重要。一般而言,鱼苗培育池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尾/亩。而到了鱼种培育池,夏花的放养密度则在每亩1万尾左右。这种差异性的放养,主要是由于出塘时间的不同。例如,当年秋天出塘的称为秋片,冬天出塘的称为冬片,而第二年春天出塘的则称为春片。
鱼苗锻炼与出塘:成长的挑战
在鱼苗的成长过程中,锻炼和出塘是两个关键环节。在第二次拉网后,我们通常会隔一天再进行第三次拉网,将鱼苗捕起,转入网箱。大约半小时后,我们会清除网箱底部的污物,并用鱼筛分出不同规格的鱼苗分装网箱,以便计数出池。对于长途运输的鱼苗,我们会将其放入水质较清的池塘网箱中“吊养”一夜,第二天清晨即可装运。此外,鱼苗培育成活率的计算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公式为:鱼苗培育成活率=出池夏花数/入池水花数×100。
鱼种培育:池塘中的奥秘
池塘鱼种培育是鱼类养殖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它为成鱼养殖提供了必要的鱼种保证。因此,做好前期工作至关重要。例如,所谓的肥水下塘,就是在清塘后,鱼苗下塘前一周左右注水50-60厘米,并立即在池中施放有机肥料。这样的做法有助于鱼苗更快地适应新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
拉网锻炼:增强抗缺氧能力
为了增强夏花鱼种的抗缺氧能力,强化体质、适应长途运输并提高出塘率,在夏花鱼种出塘前,我们通常会进行2-3次拉网锻炼。这种方法可以使鱼种适应密集的环境,有利于出池计数和运输,同时也能检查鱼苗的生长情况,估计鱼苗产量,以便做好分配计划。
鱼苗放养:细节决定成败
鱼苗池进水时,应严格过滤,并在投放鱼苗前一天将网箱置于池中,放入少量鱼苗进行试水。如果鱼苗安然无恙,我们再进行鱼苗的放养。此外,鱼池水温与运输工具内水温不得相差2℃以上,否则应缓慢加水,待鱼苗适应后放养。鱼苗一般以单养为主,这样可以更好地观察和管理鱼苗的生长状况。
鱼苗运输与放养:安全是关键
鱼苗运输和放养是水产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鱼苗个体小,体质弱,抗病差,因此在运输过程中容易伤亡。为了提高鱼苗的运输和放养成活率,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鱼苗在运输过程中的水质稳定;避免鱼体损伤;最后,注意途中的颠簸和水温变化等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