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低盐度养殖技术,探讨在低盐度环境下青蟹养殖的可行性及方法
在海洋养殖领域,青蟹以其鲜美口感和营养价值备受消费者喜爱。然而,传统养殖方式对环境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对较高。近年来,低盐度养殖技术逐渐崭露头角,为青蟹养殖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本文将深入探讨青蟹低盐度养殖的可行性及方法,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
一、低盐度养殖的可行性
青蟹是一种广盐种,其适应的盐度范围较广。经过淡化处理,青蟹苗可以适应低盐环境。因此,低盐度养殖青蟹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适应盐度范围 | 最适盐度 |
---|---|
生存盐度 | 2.6%~55% |
适应范围 | 6.5%~33% |
最适盐度 | 12.8%~26.2% |
二、低盐度养殖方法
1. 蟹池建造
养殖青蟹的蟹塘宜选择15-25亩,并建有塘中塘。大塘内应建有进、排水闸和环塘沟,塘中泥墩上应建有“非”字形沟与环塘沟相连。在进水口处建有两个小塘,分别用于蟹苗培育和成蟹养殖。
2. 清塘除害
蟹塘建成后,需排干水晒“非”字沟,平整塘底及“非”字沟底。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全塘泼洒,进水时用40、60、80目网纱布三级过滤。7天后用“三亩灵”或“二溴海因”消毒水体,再隔3天用“益利多”等生物制剂逐步调水,使塘内盐度稳定在4‰~8‰。
3. 蟹苗培育
放苗前试水,将自然捕捞的蟹苗放入1亩小塘内暂养,试养24小时,蟹苗正常才可放苗。蟹苗入池前要消毒,其方法是用清水50公斤、强效碘10克、海盐0.5公斤混合成药液,将蟹苗分批放入药浴3~5秒,然后放入培养池。
4. 饲养管理
青蟹的摄食量随水温、水质、盐度、溶解氧、pH值、氨氮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增减。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饵量。饵料应投于环塘沟、“非”字沟浅滩处,并要投放均匀,避免争食而引起争斗。
5. 定期消除有害因素
青蟹整年饲养、捕大留小,塘底沉积大量排泄物,对池塘污染很大。因此,定期每20天撒放高效“底质净”等底质改良剂和高浓水质改良剂一次,保持良好环境,使青蟹正常生长。
6. 病害防治
青蟹养殖受气候、水温、盐度、雨水等物理因素突然改变及原生动物的侵袭,很容易发病。常见病害主要有“红芒”和“白芒”两种。防治方法:换水的水温不能相差超过5℃,盐度不能超过5‰;发现病蟹要及时剔除,然后用药物治疗。
低盐度养殖青蟹具有可行性,通过合理的蟹池建造、清塘除害、蟹苗培育、饲养管理、定期消除有害因素和病害防治等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青蟹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低盐度养殖青蟹有望成为养殖业的又一亮点。
由青蟹低盐度养殖技术,探讨在低盐度环境下青蟹养殖的可行性及方法。引发的思考,自然延伸到低盐度青蟹养殖新路径的方向。
一、蟹池建设:打造理想栖息地
在青蟹养殖中,蟹池的建设至关重要。理想的蟹池应选择15-25亩的面积,并设置塘中塘。大塘需配备进、排水闸,全塘建有环塘沟,宽3米、深2米。塘中泥墩上建有“非”字形沟,与环塘沟相连。在大塘进水口处,设置两个小塘,一个用于蟹苗培育和种苗标粗,另一个用于半膏蟹、膏蟹的培养和暂养。
二、清塘除害:确保水质健康
三、蟹苗培育:从源头保障质量
放苗前,需进行试水,将自然捕捞的蟹苗放入1亩小塘内暂养24小时,确保蟹苗正常。蟹苗入池前要进行消毒,使用清水、强效碘和海盐混合成药液进行药浴,提高成活率。经过15天的投料培育,蟹苗大多可培育成种蟹,随后放入大塘进行成蟹养殖。
四、饲养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饲养过程中,需注意观察水色变化、蟹情动态、蜕壳生长、饵食状况及敌害或发病先兆等。青蟹的摄食量受水温、水质、盐度、溶解氧、PH值、氨氮等因素影响,应根据环境条件变化调整投饵量。饵料应投于环塘沟、“非”字沟浅滩处,并要投放均匀,避免争食。
五、定期消除有害因素:保障养殖环境
六、病害防治:确保养殖安全
青蟹养殖受气候、水温、盐度、雨水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发病。常见病害主要有“红芒”和“白芒”两种。防治方法包括:换水时水温不能相差超过5℃,盐度不能超过5‰;发现病蟹要及时剔除,使用药物治疗;每公斤蟹料拌5克“蟹康宁”、3克大蒜,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5天。
七、收获与运输:保障品质与安全
沿海养蟹一直沿用以轮放轮捕的传统饲养方式。捕蟹方法包括锥型网笼、蛇笼网装捕、耙捕等。运输过程中,需注意保持蟹体湿润,防止日晒雨淋。夏天运输时,将商品蟹放入箩筐中,加盖浸于清新海水中数分钟,让蟹吐除混泥,吸入新水,即可装车。冬天运输时,需在箩箱周围铺上稻草等保温物保暖,防止寒风冷气进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