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返青分蘖期是关键管理时期,需关注土壤水分、养分供应和病虫害防治
一、分蘖期的重要性
水稻分蘖期是水稻生长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管理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分蘖期的管理主要包括土壤水分、养分供应和病虫害防治三个方面。
二、土壤水分管理
1. 返青期:保持田间1寸左右的水层,以保温保湿,促进新根发生。
2. 分蘖期:浅水灌溉,保持3-5公分水层,增加土壤含氧量,促进分蘖。
3. 分蘖末期:晾田5-7天,控制无效分蘖。
三、养分供应管理
1. 追施分蘖肥:根据土壤肥力、基肥施用量和稻株长势,科学追施分蘖肥。
2. 调整肥:发现秧苗长势差、苗棵发黄、脱肥现象时,施用少量调整肥。
3. 保蘖肥:亩施尿素3-5公斤,防止僵苗。
四、病虫害防治
1. 叶瘟:可用硫磺唑进行防治。
2. 条纹叶枯病:结合统防稻飞虱,可用菌克毒克进行防治。
3. 粘虫:可用功夫进行防治。
4. 螟虫:可用杀虫双进行防治。
5. 鼠害:投放敌鼠纳盐“毒饵”进行防治。
五、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可以补充土壤氧气,消除还原性有毒物质,加速肥料分解与养分释放。在土壤黏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更需要及时中耕。
水稻分蘖期管理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水分管理、养分供应和病虫害防治,以及及时的中耕除草,可以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
管理措施 | 具体操作 |
---|---|
土壤水分管理 | 1寸水返青,浅水促蘖,够蘖晒田 |
养分供应管理 | 科学追施分蘖肥,调整肥,保蘖肥 |
病虫害防治 | 叶瘟、条纹叶枯病、粘虫、螟虫、鼠害的防治方法 |
中耕除草 | 及时进行中耕除草,补充土壤氧气,消除还原性有毒物质 |
在结束水稻返青分蘖期是关键管理时期,需关注土壤水分、养分供应和病虫害防治。后,我们继续探讨水稻返青期:土壤水分管理关键技术。
一、科学追施分蘖肥的关键时机
在水稻生长周期中,分蘖期是决定穗数和穗粒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科学追施分蘖肥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肥力和基肥施用量,结合田间稻株长势,灵活决定施与不施分蘖肥。例如,在土壤肥力较高、基肥施用量足的田块,分蘖肥的施用可适当减少。分蘖肥通常在移栽后7-10天追施,一般亩施5-7公斤尿素。如发现秧苗长势不佳,可适量施用调整肥或保蘖肥,促进分蘖。
二、合理晒田优化土壤环境
晒田是分蘖期土壤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田间分蘖动态调查,当全田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时,及时撤水晒田。晒田可更新土壤环境,增强根系活力,控制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有利于壮杆和增强抗倒伏力。例如,在大理市的水稻田中,晒田时间一般选择在早熟品种拔节后、中晚熟品种分蘖末期进行。
三、浅水勤灌促进分蘖
分蘖期稻田应保持浅水勤灌,保持薄层水。这种方法不仅可满足稻株叶面蒸腾的需要,还能提高土温和水温,增加土壤含氧量和有效养分,有利于根的生长和分蘖的产生。例如,在云南某地区的水稻田中,分蘖期保持2-3厘米水层,有效促进了低位蘖芽的萌发,降低了分蘖节位,提早抽穗,提高了成穗率。
四、水分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水分管理是分蘖期土壤管理的关键。在移栽成活期,应保持田水3-4厘米,形成合理的保温、保湿环境,促进新根发生。返青后,秧苗进入分蘖期,应进行浅水灌溉,保持2-3厘米水层。当分蘖达到预计产量要求的分蘖数量时,要排水晒田,抑制无效分蘖。例如,在大理市的水稻田中,晒田后田间地面呈湿润状况或有鸡爪裂纹,水稻叶片退绿,基部变圆变硬,表明晒田效果良好。
五、中耕除草与病虫害防治
中耕除草是分蘖期田间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土壤黏重、施用未腐熟有机肥的田块,更需要及时中耕,以补充土壤氧气、消除还原性有毒物质,加速肥料的分解与养分的释放。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根据测报及田间调查情况及时进行。例如,叶瘟可用硫磺唑进行防治,条纹叶枯病要结合统防稻飞虱,同时可用菌克毒克进行防治。
六、未来展望:创新技术在水稻分蘖期土壤水分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水稻分蘖期土壤水分管理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温度等环境因子,为水稻生长提供精准灌溉和施肥方案。同时,生物技术在土壤水分管理中的应用也将逐渐普及,如利用微生物制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