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养殖池塘成为提款机,背后是高投入与高风险
蓝林观海发布于山东,节选自《发展大规模深远海养殖:问题、模式与实现路径》。要让这个产业成为一个能够更好地普惠广大民众的产业。关于深远海养殖,粮农组织将其一般性的定义为:设置于暴露在风浪作用下的开放海域,有设施设备保障,有补给船舶支持的海上生产系统。
养殖户王延超的创业之路
王延超是从黑龙江来到这里的养殖户,他2005年10月看到了第一批养海参的养殖户收获的海参,就在这里租了4个池塘搞养殖。
丈夫李军达:价格谈好了,计划明天签合同,因为我们俩也都达成协议了。
海参池塘养殖存在的问题
问题 | 描述 |
---|---|
海参种质资源退化 | 由于缺乏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种参保护措施,自然海区的海参采捕缺乏监管,通过近十多年的肆意滥捕,造成当前海参自然资源匮乏,种参质量难以保证。 |
优良种参和参苗缺乏 | 种质资源退化导致优良种参和参苗供应不足,影响了养殖效率和海参品质。 |
养殖技术有待提高 | 传统养殖模式技术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养殖需求,导致养殖风险和病害不稳定。 |
刘青莲的养殖梦想
刘青莲出生在农村,她性格开朗做事要强,做什么事都不服输。上世纪90年代,刘青莲和丈夫开饭店跑运输,10年的拼搏积攒了600多万。
2003年底刘青莲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一次性承包了大有乡的2.8万亩滩涂。一边挖池塘,一边建育苗室。双管齐下的策略疯狂地吞噬着刘青莲有限的资金。
海参养殖的收益与风险
海参养殖投资成本高,一个100亩的海参池塘,租金、投苗、管理费用最少要100万。凌海市的海域历史上就没有生长过海参,很多人都不敢轻易投资。
但是,一旦养殖成功,收益也非常可观。刘青莲的海参产品销售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她的海参专卖店已经开到了北京、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因为有了海参产业的财富链条,加工出的产品价格便宜,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2009年她企业海参销售额超过了5000万。
海参养殖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产业。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时,养殖户需要面对高投入和高风险。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科学管理和政策支持,才能让海参养殖成为真正普惠广大民众的产业。
海参养殖池塘成为提款机,背后是高投入与高风险。讲得差不多了,现在聊聊海参养殖:科技赋能,风险可控,财富源泉。
一、海参养殖:从无到有的突破
在辽宁锦州,刘青莲的故事是海参养殖行业的缩影。2002年,刘青莲承包了2000亩虾池,尝试海参养殖。面对当地人对海参养殖的质疑,她坚定信念,不断探索。2003年底,她一次性承包了大有乡2.8万亩滩涂,开始了海参养殖的规模化尝试。
刘青莲的养殖策略是双管齐下:一边挖池塘,一边建育苗室。2004年春天,她成功育出海参苗,并通过出租池塘、销售海参苗和成品海参,实现了财富链条的第一段。2006年,刘青莲海参育苗取得成功,销售利润超过200万元,池塘出租费用也从每亩100元涨至800元。
二、挑战与机遇:科技赋能,稳健前行
海参养殖并非一帆风顺。由于海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刘青莲在养殖过程中遇到了诸多挑战。如海参种质资源退化、养殖风险与病害不稳定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刘青莲开始寻求科技支持。
她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设备,如自动投饵机、水质监测系统等,提高了养殖效率。同时,她还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海参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研究,为海参养殖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产业链延伸:加工销售,打造财富链条
刘青莲深知,单纯的养殖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收入。为了打造完整的产业链,她开始探索海参加工和销售。
2007年冬天,刘青莲投资4000万元,建起了一座水产加工厂,将海参加工成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等产品。2009年,她企业海参销售额超过5000万元,海参专卖店开到了北京、沈阳、锦州、营口等城市。
通过加工销售,刘青莲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收益。
四、未来展望:科技引领,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海参养殖行业将迎来新的机遇。刘青莲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海参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她认为,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让海参养殖成为真正的财富源泉,让更多养殖户受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