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泥鳅繁殖包括自然和人工两种方式,涉及繁殖习性、环境条件和繁殖技术

泥鳅繁殖包括自然和人工两种方式,涉及繁殖习性、环境条件和繁殖技术

一、

泥鳅,作为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小型淡水鱼类,在我国养殖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泥鳅繁殖是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掌握正确的繁殖技术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泥鳅繁殖方式

1. 自然繁殖

自然繁殖是指让亲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自然产卵。具体方法如下:

  • 选择合适的养殖区域,确保水源清洁、水质稳定。
  • 在产卵季节,利用泥鳅的产卵习性,在岸边的水草丛中放置鱼巢。
  • 观察亲鱼产卵行为,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进行孵化。

2. 人工繁殖

人工繁殖是通过人工控制环境,促进亲本产卵。具体方法如下:

  • 注射催产剂:使用鲤鱼垂体、青蛙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催产剂,注射到雌鳅腹部。
  • 人工授精:当雌鳅排卵时,轻轻压挤雌鳅腹部,使卵粒流出,然后进行人工授精。
  • 卵粒上巢:将授精后的卵粒放入鱼巢中,进行孵化。

三、泥鳅繁殖技术要点

1. 环境条件

泥鳅繁殖对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以下为关键要点:

  • 水温:18℃-25℃为宜。
  • 水质:保持清洁、稳定,pH值在6.5-7.5之间。
  • 光照:自然光照或人工光照均可。

2. 技术操作

以下为人工繁殖过程中的关键操作步骤:

  • 选择健康、成熟的亲鱼。
  • 注射催产剂,控制注射剂量和注射部位。
  • 观察亲鱼排卵行为,进行人工授精。
  • 将授精后的卵粒放入鱼巢中,进行孵化。

四、案例分析

年份 地点 技术成果 相关数据
2012年 江苏省淮安市 泥鳅人工繁殖技术 受精率达93.3%,亲本病死率为2.6%
2020年 河南省濮阳市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在70%以上,繁育大鳞副泥鳅鳅苗2600万尾

五、结论

泥鳅繁殖技术包括自然繁殖和人工繁殖两种方式,掌握正确的繁殖技术对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详细介绍了泥鳅繁殖的环境条件、技术操作要点,并提供了相关案例分析,旨在为泥鳅养殖者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


通过泥鳅繁殖包括自然和人工两种方式,涉及繁殖习性、环境条件和繁殖技术。的铺垫,我们可以开始泥鳅繁殖:技术案例与未来趋势。

泥鳅繁殖包括自然和人工两种方式,涉及繁殖习性、环境条件和繁殖技术

人工授精操作详解

在泥鳅繁殖过程中,人工授精是关键环节。具体操作如下:将已注射催产剂的雌雄泥鳅分别暂养在小池或网箱中。当水温保持在18℃-25℃时,经过10-15小时,轻压雌鳅腹部,卵粒便会流出。此时,采用干法进行人工授精,其操作方法与家鱼相似。将卵粒人工授精后,立即将其放置在鱼巢上。具体方法是:取一桶清水,将鱼巢平铺在桶底,一人轻轻抖动鱼巢,同时搅动水体,另一人缓缓将卵粒倒入桶中,使卵粒均匀上巢。上巢后再将鱼巢转入孵化池中孵化。

江苏省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泥鳅繁殖技术成果

自2012年起,江苏省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开始研究泥鳅人工繁殖技术,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采用深井水调控水温,使得泥鳅繁殖用水温度稳定在24~28℃,将繁殖时间延续至7月份,受精率达93.3%,亲本病死率为2.6%。此外,通过调整亲本雌雄配比,显著增加单条雌鳅产卵量,雌鱼平均个体产卵量从4529粒增加到11242粒。在10月份开展的泥鳅繁殖试验中,虽然繁殖过程进展顺利,但单尾雌鳅产卵量仅是上半年的1/3~1/4。通过对比水泥池微流水孵化和孵化缸流水孵化两种方法,发现孵化缸流水孵化效果更佳。

泥鳅人工繁殖方法及剂量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似,使用的催产剂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垂体0.5-1个,或青蛙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150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5-10微克。雄鳅剂量减半。注射量为0.1-1.2毫升,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4号针头注射。注射部位为腹部线,胸鳍腹鳍之间,也可背肌注射。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着。注射后放入产卵池中,水温保持在20℃-25℃,经10-15小时就会发情产卵。

泥鳅繁殖视频内容分享

2022年2月1日,西瓜视频上线了一部关于泥鳅繁殖习性和人工繁殖的视频。该视频详细介绍了泥鳅繁殖的方法和技巧,吸引了众多渔业爱好者的关注。视频内容丰富、高质量,为观众提供了全面了解泥鳅繁殖的途径。

泥鳅繁殖技术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泥鳅繁殖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未来,泥鳅繁殖技术将更加注重环保、高效和可持续性。通过优化繁殖技术,提高泥鳅繁殖成功率,为泥鳅养殖产业提供更多优质苗种资源。同时,泥鳅繁殖技术也将与其他水产养殖技术相结合,推动水产养殖业的全面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55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