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秋冬季管理,关注水温、饲料和水质
在寒冷的秋冬季,如何确保泥鳅健康生长,成为养殖户关注的焦点。以下是一份详细的泥鳅秋冬季管理指南,助您轻松应对。
一、水温管理
水温是影响泥鳅生长的关键因素。秋冬季水温逐渐降低,养殖户需密切关注水温变化,采取相应措施。
- 水温在10℃以上时,泥鳅可以正常摄食。
- 水温在20℃以上时,是泥鳅催肥增膘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投喂。
- 水温在15℃以上,泥鳅摄食仍较旺盛,饲料投喂不可放松。
- 水温在10℃~15℃时,每天至少投喂1次,并加大动物性饲料的投喂比例。
- 水温低于10℃时,晴天中午仍有泥鳅上浮觅食时,应坚持少量投喂。
二、饲料管理
饲料是泥鳅生长的重要保障。秋冬季饲料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 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
- 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
- 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
- 越冬季节,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
三、水质管理
水质是泥鳅健康生长的基础。
-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
- 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
- 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 保持水体拥有较多的肥料,相对具有更多的活性。
四、越冬管理
泥鳅越冬管理至关重要,
- 搭建温棚,防寒保暖。当水温在15℃左右时,在泥鳅养殖池四周插竹竿,做成拱棚架形,上用透明塑料薄膜搭设人工保暖棚。
- 自然越冬的露天池塘,每年11月份气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开始停止摄食,逐渐进入越冬休眠期。
- 深水越冬。在泥鳅进入越冬期前,将池塘水位升高至1米左右,让泥鳅钻入水下泥土中进行冬眠越冬。
- 越冬期间注意观察水位,及时补水,防止因水位过浅而导致泥鳅冻死。
- 若池水结冰,应及时人工破冰,以防长时间冰封导致泥鳅缺氧窒息。
五、案例分析
时间 | 地点 | 案例描述 | 效果 |
---|---|---|---|
2022年11月 | 江苏省苏州市 | 某养殖户在秋冬季采用温棚越冬技术,有效提高了泥鳅的成活率。 | 泥鳅成活率提高了20%,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
2023年1月 | 浙江省杭州市 | 某养殖户在越冬期间,通过增加池水深度和投放猪牛粪,成功延长了泥鳅的生长时间。 | 泥鳅生长时间延长了1个月,为次年养殖奠定了基础。 |
秋冬季是泥鳅养殖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管理水温、饲料和水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泥鳅健康生长,才能实现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了解了泥鳅秋冬季管理,关注水温、饲料和水质,确保健康生长。,现在聚焦于泥鳅冬季养殖:水温调控与饲料优化策略。
水温调控:冬季泥鳅养殖的关键
在寒冷的冬季,水温的调控对泥鳅养殖至关重要。以我国某地区为例,冬季水温往往低于10℃,这直接影响到泥鳅的生长和摄食。根据我们的观察,泥鳅在3月份的体重增长仅为1%至2%,而在4月至6月,这一比例上升至3%至5%。然而,在7月至8月,随着水温的进一步升高,体重增长比例激增至10%至15%,到了9月,又回落至4%。这表明水温对泥鳅的生长有着显著影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养殖户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在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减少或停止饲料投喂。当水温在11至20℃之间时,植物性饲料占比60%至70%,动物性饲料占比30%至40%。在21至23℃的水温条件下,两种饲料各占一半。这种针对性的饲料调整有助于提高泥鳅的摄食效率和生长速度。
饲料优化:营养均衡,助力健康生长
除了水温调控,饲料的优化也是冬季泥鳅养殖的关键。以某养殖场为例,他们采用了一种无土泥鳅养殖技术,特别注重水质管理。随着气温的上升,池塘水质调控变得尤为重要。养殖一段时间后,池塘水质容易变黑,水面上出现大量泡沫,水质指标超标,导致泥鳅大量死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养殖场采用了以下策略:搭建温棚,进行防寒保暖。泥鳅在10℃以上的水温下均可摄食,因此,在20℃以上的水温时,是催肥增膘的关键时期,应充分投喂。水温在15℃以上时,泥鳅摄食仍较旺盛,饲料投喂不可放松。在10至15℃的水温条件下,每天至少投喂1次,并增加动物性饲料的比例,同时拌入少量复合氨基酸及复合维生素,以提高泥鳅对饲料的利用率。
日常管理:细节决定成败
日常管理是泥鳅养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某养殖户陈跃军为例,他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是否有渗漏水,泥鳅是否有逃逸现象。在水泥池中,他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并做好日常记录。投喂量根据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在越冬季节,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并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品种选择与越冬策略
在泥鳅养殖中,品种选择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某养殖场为例,他们主要养殖的是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的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这是国内已知品种中适合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在秋冬季,池塘养殖泥鳅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能否安全越冬,以及养殖效益。
为了确保泥鳅安全越冬,养殖户们采取了多种策略。例如,在自然越冬的露天池塘中,每年11月份气温降至10℃以下时,泥鳅开始停止摄食,逐渐进入越冬休眠期。此时,养殖户们会采取干池越冬或深水越冬的方式。干池越冬时,将池水放干,待泥鳅进入池底泥土中后,覆盖草包或农作物秸秆,保持底泥湿润。深水越冬则是将池塘水位升高至1米左右,让泥鳅钻入水下泥土中进行冬眠。
病害预防:确保养殖效益
病害预防是泥鳅养殖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秋冬季,池塘养殖泥鳅的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泥鳅能否安全越冬,以及养殖效益。为了预防病害,养殖户们需要定期检查水质,保持水体肥沃,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抗生素,以提高泥鳅的免疫力。
通过以上措施,养殖户们可以有效地提高泥鳅的成活率,确保养殖效益。以某养殖户为例,他们在实施上述管理措施后,泥鳅的成活率从原来的60%提升至90%,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