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妇养蚂蚱,探索生态农业新途径
在皖北亳州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场生态农业的新浪潮正在悄然兴起。一位普通的农妇,凭借一腔热情和一份坚持,将小小的蚂蚱变成了致富的金钥匙,为当地农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从田间到餐桌,蚂蚱的华丽蜕变
传统农业,总是与土地、与季节紧密相连。然而,在许许多多勤劳的农妇手中,小小的蚂蚱,却成为了连接田野与餐桌的纽带。
“蚂蚱,在过去只是田间地头的一种害虫,现在却成了我们的宝贝。”涡阳县曹市镇的许爱萍笑着说道。
发展阶段 | 核心内容 | 时间节点 |
---|---|---|
起步阶段 | 从田间捕捉蚂蚱开始 | 2012年 |
发展阶段 | 成立合作社,扩大养殖规模 | 2015年 |
成熟阶段 | 发展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 2020年 |
合作社的力量,让小蚂蚱变成大财富
涡阳县秀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尹秀芹,正是这位将蚂蚱变成致富金钥匙的农妇。
“刚开始养蚂蚱的时候,我们只有几个大棚,现在合作社已经发展到2000多个大棚了。”尹秀芹自豪地说道。
合作社采取统一购草种、统一采购大棚设施、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养殖户所产蚂蚱,确保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
从养殖到加工,拓展生态农业新领域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开始探索蚂蚱的深加工领域。
“我们计划生产蚂蚱酱、蚂蚱油、罐装蚂蚱,以及开袋即食的袋装蚂蚱等,争取让产品的附加值更高。”尹秀芹表示。
合作社的深加工项目,不仅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好的销售渠道,也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就业。
携手共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秀芹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投身于蚂蚱养殖事业。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蚂蚱养殖一定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尹秀芹信心满满地说道。
前面谈到了农妇养蚂蚱,探索生态农业新途径。,后面将重点放在农妇养蚂蚱,生态农业新实践上。
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保障产品品质
尹秀芹深知,要想让合作社长远发展,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她提出并实施了一套“四包”政策——包教、包会、包养成功、包回收,确保产品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合作社统一购草种、统一采购大棚设施、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收养殖户所产蚂蚱,实现了从源头到终端的全程质量控制。
深加工探索,提升产品附加值
生彩云是南京农业大学的陈美荣,她在网上看到生彩云养蚂蚱的消息后,希望到蚂蚱棚里实习。经过深入了解,她发现只需青草、几亩闲地,就能养殖蚂蚱。于是,她开始探索蚂蚱的深加工,开发出蚂蚱酱、蚂蚱油等系列产品,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
生态循环农业,打造特色旅游模式
在皖北亳州,飞皇蚂蚱养殖专业合作社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循环农业的新路子。他们建设了289个普通养殖棚和5个高温养殖棚,同时利用蚂蚱粪种植有机草莓、西红柿等果蔬,打造了“蚂蚱养殖+果蔬种植+观光体验”的生态旅游模式,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从零开始,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许爱萍是涡阳县曹市镇的一位农妇,2012年加入了秀芹养殖专业合作社。几年下来,她觉得养蚂蚱前景不错,便带着亲戚朋友一起加入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成员已经壮大到了460多户,养殖大棚从原先的几十个增加到了现在的2000多个,社员人均年收入近三万元。
创新技术,解决蚂蚱存放难题
尹秀芹在蚂蚱养殖过程中,发现保存蚂蚱是一个难题。经过不断探索,她发明了冷藏保鲜法,并获得了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蚂蚱的存放问题,还便于长距离运输,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
尹秀芹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表示,合作社将继续在蚂蚱产品深加工方面进行探索,争取让产品的附加值更高,让养殖户的收益越来越好。她坚信,只要肯干,幸福生活就不会遥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