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识茶

鳜鱼成鱼池塘养殖,需掌握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鳜鱼成鱼池塘养殖,需掌握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鳜鱼,作为我国传统的名优淡水鱼类,其养殖需求逐年上升。而池塘养殖鳜鱼,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关键技术,以下将从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鱼池条件

条件 具体要求
底质 沙质底,淤泥少
面积 3-8亩
水深 1.5米以上
排灌 方便
水质 良好,无污水流入
水草 少量沉水性水草
捕捞 池四周挖深30-40公分浅沟

二、池塘准备和饲料鱼培育

1. 清塘消毒: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2. 天然饵料培育:在饲料鱼苗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每亩水面放腐熟的肥料150公斤左右,以培育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

三、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鳜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包括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病。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 寄生虫病:车轮虫病、斜管虫病、指环虫病等。防治方法:连续投喂药饵5-6天,药物添加量是常规添加量的6-8倍。
  • 细菌性病:烂鳃、肠炎等。防治方法:按照国家规定使用药物,对症下药,积极治疗。

四、投饲技术

1. 定期投放补充饲料鱼:每3-5天为1期。

2. 判断饲料鱼数量:鳜鱼在水的底层追捕饵料鱼时,池水面只有星星点点的小水花;如池中饲料鱼不足时,鳜鱼追食饲料鱼至水上层,水花大,声音也频繁。

3. 饲料鱼适口性:规格一般为鳜鱼体长的1/3左右。

五、水质管理

1. 水质标准:常年保持“肥、活、嫩、爽”。

2. 水位稳定:保持鱼塘水位的相对稳定。

3. 增氧:安装增氧机,防止鳜鱼缺氧浮头。

六、案例分析

在江苏省吴江市,鳜鱼池塘养殖已有10多年历史。2004年全市养殖鳜鱼7300亩,经济效益较高。2005年鳜鱼养殖面积近1万亩。但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发病速度快,死亡率高,给部分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鳜鱼成鱼池塘养殖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产业,需要我们掌握一系列关键技术。通过以上对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方面的详细阐述,希望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于鳜鱼成鱼池塘养殖,需掌握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的部分结束了,现在聚焦于鳜鱼养殖:水质、饲料、病害解决方案。

鳜鱼成鱼池塘养殖,需掌握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

一、打造理想鱼池,奠定养殖基础

理想鳜鱼养殖池塘需具备沙质底,淤泥厚度控制在15厘米左右,池塘面积介于3-8亩,水深在1.5米以上,且排水灌溉要便利。水质管理同样关键,必须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水流入,并在池中种植适量沉水性水草。此外,在池周挖设浅沟,方便鳜鱼的捕捞作业。

二、科学饲料,保障营养供给

在鳜鱼养殖过程中,饲料的选择和投喂至关重要。在饵料鱼放养前10-12天,使用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在饵料鱼苗放养前7天,加水至60公分,每亩水面投放约150公斤腐熟肥料,以培育浮游动物如轮虫、枝角类等。鳜鱼对饲料的适口性要求较高,一般以鳜鱼体长1/3左右的饲料鱼为佳。

三、病害防治,确保养殖稳定

鳜鱼养殖过程中,病害防治是关键环节。常见病害包括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病。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如车轮虫、斜管虫等,需及时用药饵治疗。细菌性病如烂鳃、肠炎等,在成鱼养殖阶段较为常见。防治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使用药物,避免药物残留。

四、水质管理,维护生态平衡

水质管理是鳜鱼养殖的重中之重。理想水质应保持“肥、活、嫩、爽”的标准。保持鱼塘水位相对稳定,安装增氧机防止鳜鱼缺氧。在秋高气爽的十月,水温适宜,是鱼类生长的最后黄金阶段。此时,应重点关注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和成鱼销售等工作。

五、投饲技巧,提升养殖效益

鳜鱼养殖中,投饲技巧对养殖效益影响显著。定期投放补充饲料鱼,观察鳜鱼捕食情况,调整饲料鱼数量。同时,关注饲料鱼的适口性,确保饲料鱼规格适中。在池塘养殖中,适当延长投食时间,增加投食点,以提升养殖效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5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