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育雏期饲养管理,关注雏鸡生长、健康与成活率
育雏期是雏鸡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正确选择和使用开口药、合理开食与开水、微调舍温与湿度以及加强通风管理,都是提高雏鸡成活率、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饲养户应严格按照上述指南进行操作,以确保雏鸡健康成长。
雏鸡前十天的饲养技巧与注意事项
项目 | 内容 |
---|---|
饲养密度 | 春季天气变化无常,养殖户对雏鸡管理稍有疏忽,极易使雏鸡染病或冻饿导致大批死亡。 |
温度 | 前3天,育雏室内温度维持在35℃,4~5日龄时温度为33~34℃,6~7日龄温度为31~32℃,以后逐步缓慢下降,直到脱温为止。 |
湿度 | 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为前高后低。前期相对湿度可保持在65%~70%,后期相对湿度为50%~60%。 |
育雏期火鸡饲养
根据火鸡生长发育和高产的特点要求,育成期又可分为火鸡促进生长阶段和限制生长阶段,这两个周龄成活率较高,管理可以粗放型,一般应转入地面,塑垫平养。
光照
阳光对雏鸡的健康有很大的作用,它能增进雏鸡的食欲,促进新陈代谢,维持骨骼正常发育,提高生命力。
通风
雏火鸡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呼吸快,因此室内空气必须新鲜。一般为了保温而忽视通风,或者室内的粪便、垫料因潮湿腐烂,常会散发出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长期缺乏新鲜空气,造成雏鸡衰弱多病,重者二氧化碳中毒。
密度
饲养密度关系到雏鸡的正常生长发育,如果密度小,效果好但不经济。密度大,鸡群拥挤采食不够,因而雏鸡生长慢,群体发育不够整齐,易感染疾病和发生啄癖,死亡率高。
初生雏火鸡护理
初生雏火鸡反应不灵敏、娇气、畏寒,需要格外小心护理。出壳后第一天的幼雏最好在孵窝中度过,并做好以下工作:
开食
第1次喂食的时间为出壳后的12~24小时,或者是在饮水后2~3小时。开食的饲料应新鲜,颗粒大小适中,易于啄食,营养丰富,易消化,常用的有粉碎的玉米、小米等。
光照原则
采用弱光避免强光,以防发生恶癖;二是光照只能减少不能增加,小母鸡性成熟过早,提前产蛋;三是补光照要稳定,不能时长时短,否则易造成刺激紊乱,失去光照作用。
育雏期饲养管理重点
整个育雏期,火鸡应以圈养为主,尽量不要散放,以防暴风骤雨的突然袭击而降低成活率。如饲养量较小,晚上仍要将雏鸡放进较大的纸壳箱内,以防晚间气温骤降。
消毒与温度管理
进雏1周前对圈舍、环境和用具用消毒液进行喷雾和浸泡消毒。育雏室内的温度要保持在20℃以上,育雏伞内的温度要达到36~38℃,以后每星期下降3℃,直至脱温为止。
光照管理
出壳前3天一般采用昼夜24小时光照,或者采用23小时连续光照,1小时黑暗的办法。
初饮管理
雏火鸡进入育雏室,待鸡群稳定后应立即给予清洁卫生的饮水。初次饮水中可以添加葡萄糖或者多维,也可以不添加。
火鸡育雏期的饲养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养殖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管理,确保雏鸡健康成长,提高成活率。
火鸡育雏期饲养管理,关注雏鸡生长、健康与成活率。讲清楚了,接下来是火鸡育雏关键策略解析。
火鸡育雏关键策略解析
一、育雏初期关键措施
在火鸡的育雏初期,也就是从出壳到8周龄的阶段,管理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育雏策略和案例分享。
案例一:合理调控温度与湿度
在四川某火鸡养殖场,育雏期间,养殖户王先生发现雏鸡体温调节能力不足,容易因温度波动而出现健康问题。王先生决定采取以下措施:前3天将育雏室温度维持在35℃,随后每周递减1℃,直到脱温。同时,保持相对湿度在65%~70%。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雏鸡的生长状况明显改善,成活率提高了5%。
二、饲养密度与通风管理
案例二:科学控制饲养密度
在湖北某火鸡养殖合作社,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雏鸡生长缓慢,且容易发生啄癖。养殖户李女士通过调整饲养密度,将每平方米的饲养数量从原来的30只降至25只,并加强通风管理,使雏鸡的生长速度和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营养与光照管理
案例三:优化饲料搭配与光照条件
在江苏某火鸡养殖场,养殖户张先生注意到,火鸡在生长过程中对饲料的营养需求较高。他采用全价饲料,并在饲料中添加了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优化了光照条件,采用弱光照射,避免强光对雏鸡造成伤害。这些措施使得雏鸡的成活率提高了10%,且生长速度加快。
四、断喙与疾病预防
案例四:实施断喙与疾病防控
在浙江某火鸡养殖基地,由于雏鸡存在啄食现象,养殖户赵先生决定对雏鸡进行断喙处理。他采用了电热断喙方法,确保了断喙效果。此外,他还加强了对鸡舍的消毒工作,定期投喂预防性药物,有效降低了疾病发生率。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在火鸡育雏过程中,合理调控温度与湿度、科学控制饲养密度、优化饲料搭配与光照条件、实施断喙与疾病防控等策略,对于提高雏鸡成活率和促进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养殖户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以实现火鸡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