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养猪9大误区,踩了多花钱没成效

养猪9大误区,踩了多花钱没成效

养猪,这门古老的农业技艺,在现代农业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不少养殖户在养猪过程中,却常常陷入一些误区,不仅浪费了钱财,还影响了养殖效果。今天,我们就来揭秘养猪9大误区,让您远离这些“坑”。

误区一:一发热就打退烧针

很多养殖户看到猪发热,就立刻使用退烧药物。实际上,发热是动物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应答反应,是机体动员防御力量对抗病原入侵的一种方式。此时,我们不应该急于使用退烧药物,而应该针对病原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从而达到迅速缓解病情、标本兼治的目的。

误区二:一腹泻就止泻

腹泻也是动物应付肠道感染而做出的适应性应答反应。对于腹泻治疗,原则宜疏通、忌涩堵,补水、补盐、抗感染。轻度的腹泻,以缓泻、清理肠胃、抗菌消炎为主。不要使用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对于严重的腹泻,考虑使用抑制胃肠平滑肌蠕动的药物,但重点放在补液、补充电解质、纠正酸中毒、及时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误区三:一咳嗽就止咳

咳嗽是机体的一种病理性保护反应,是呼吸道受到病原因子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分泌物增加,使喉头粘膜受到刺激而引起咳嗽。此时,单纯使用止咳药物,用药后即不见咳嗽,但不久即发现粘膜发绀,甚至有些还会出现四肢末端发紫,呼吸困难。正确的治疗方案应该是消除病因,包括抗菌、抗病毒、改善环境条件等,先祛痰后止咳或祛痰止咳同时并进,单纯止咳实不可取。

误区四:一呕吐就止呕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呕吐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只有找到原发疾病,并针对原发疾病采取治疗措施,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单纯搞点胃复安、维生素b之类的药物治疗,无异于隔靴搔痒、于事无补。

误区五:重视单个猪病的治疗,不重视群体猪病的控制

有些养殖场猪发病时,就只对那几头发病猪治疗,结果这几头猪治好了,几天后又有猪发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当以猪群作为判断疾病的对象,以正常生产情况下的性能指标作为判断猪群是否得病的依据。

误区六:药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

有些养殖户误认为用药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盲目加大用药量,这样不仅容易使猪发生药物中毒,而且还会造成药物残留超标,影响动物产品安全。

误区七:消毒方面的误区

有的养殖户对消毒不重视,认为未发病可以不进行消毒,或已经消毒,猪就不会再发生传染病;或消毒前不对环境进行彻底清除;或认为消毒剂气味越浓,消毒效果越好;或长期使用单一的消毒剂。

养猪9大误区,踩了多花钱没成效

误区八:驱虫的误区

没有重视母猪驱虫,母猪驱虫尤其是母猪产前驱虫,能更好地阻断寄生虫由母猪向仔猪的传播;在驱虫药的剂量上,总认为一次大剂量比小剂量长时间添加要好。

误区九:疫苗打得越多越好

有些养殖户认为猪疫苗打得越多越好,认为只要打了某种疫苗,就能预防这种疾病;还有就是打疫苗前后,使用抗菌、抗病毒和其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造成免疫失败;还有的在注射疫苗时消毒不严,结果将预防疾病变成了传播疾病。

养猪,从了解误区开始

养猪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了解并避免这些误区,是每位养殖户都应该做到的。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打造健康、高效的养猪产业。

误区 正确做法
一发热就打退烧针 针对病原选用敏感抗菌药物
一腹泻就止泻 疏通、补水、补盐、抗感染
一咳嗽就止咳 消除病因,祛痰止咳
一呕吐就止呕 找到原发疾病,针对性治疗
重视单个猪病的治疗,不重视群体猪病的控制 以猪群为判断对象,分析猪群健康状况
药量越大,治疗效果越好 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中毒和残留
消毒方面的误区 重视消毒,彻底清除环境,定期更换消毒剂
驱虫的误区 重视母猪驱虫,合理用药
疫苗打得越多越好 科学免疫,避免免疫失败和疾病传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204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