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疫苗成养猪业“饮鸩止渴”隐患
作者:茶韵农夫•更新时间:2天前•阅读3
在养猪业的世界里,非洲猪瘟就像一个不定时炸弹,威胁着整个行业的稳定。而一些猪场为了应对这一威胁,选择了一种看似解决问题的方法——非瘟疫苗。然而,这种方法却像是一杯“饮鸩止渴”的毒酒,看似解渴,实则隐患重重。
疫苗的利与弊
非瘟疫苗的出现,原本是为了保护猪只免受非瘟病毒的侵害。但现实却告诉我们,这并非一条坦途。在欧洲,上世纪70年代,非洲猪瘟弱毒苗虽然被开发出来,但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应用中却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猪群慢性带毒、无症状但持续排毒等。这些问题使得该疫苗逐渐被放弃。
基因缺失毒株的挑战
在我国,非洲猪瘟基因缺失毒株的流行,导致部分猪场被迫“群体免疫”,不断上演悲剧。这种毒株感染隐蔽性强,临床症状出现晚,不易被发现,给猪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挑战 | 描述 |
---|---|
隐蔽性强 | 感染早期很少有典型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 |
临床症状出现晚 | 免疫系统被侵害后,才会表现出临床症状。 |
不易检测 | 早期通过唾液检测核酸难度大。 |
应对策略
面对非瘟疫苗带来的隐患,猪场应采取以下策略:
- 更新观念,深刻认识基因缺失毒株的危害。
-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严查基因缺失毒株的来源。
- 加强运输车辆的洗消工作。
- 全面升级生物安全措施。
- 狠抓内部生物安全。
- 提升群体健康度。
- 重新审视一条龙养殖模式的弊端。
- 引种前进行非洲猪瘟抗体和核酸检测。
- 打好种猪保卫战。
疫苗的困境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研究员指出,非洲猪瘟病毒研制疫苗存在许多技术瓶颈,如安全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平衡、疫苗与野毒的鉴别诊断、低成本、规模化生产等。目前,全球尚无一个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非洲猪瘟疫苗。
因此,在疫苗问世之前,猪场应立足于建立基于生物安全的综合防控体系,这是猪场最可靠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非瘟疫苗在养猪业中的“饮鸩止渴”隐患,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要关注潜在的风险。只有科学、理性地对待疫苗,才能让养猪业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