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市创新秸秆处理模式,推广环保新举措
各位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漯河市在秸秆处理方面的新花样。
创新秸秆处理模式
先说说何林海代表在区人大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建议,这可是漯河市秸秆处理模式创新的一大步。据我了解,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镇马店村的小麦秸秆打捆现场,已经看到了创新模式的影子。博顿碳业科技(郑州)有限公司负责人项欣欣告诉我,他们现在坚持秸秆离田、碳基还田,这可是大好事儿。
因地制宜,多措并举
对了,秸秆的处理方式得因地制宜。耕地集中、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地区,鼓励秸秆还田、肥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传统农业区,推动秸秆集中回收和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生态脆弱地区,通过生态补偿和政策延伸秸秆利用链条,推进秸秆资源高值化进程。比如说,使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发展双孢菇种植,实现高效的循环利用模式。
漯河市秸秆处理成效显著
漯河市郾城区龙城镇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上级关于项目建设的部署安排,秸秆处理成效显著。孟津县的小麦秸秆综合处理已经形成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作业、机械化收获+秸秆捡拾打捆作业、秸秆生物制肥作业、秸秆生物质能燃料压块作业等多种模式。耕地面积26万亩,农作物年秸秆达13万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焚烧产生的影响,想想都可怕。
秸秆综合利用,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9年,漯河市开始实施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打破传统路径,探索出农民能接受、经济上可行、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新模式。这不仅仅是河南省农村秸秆综合利用和处理方案的一部分,更是漯河市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秸秆禁烧,漯河市在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漯河市秸秆禁烧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12年提出秸秆禁烧总体目标后,漯河市连续三年探索禁烧经验,全市共发现秸秆着火点154个,各县区均未发现着火点。后谢乡孙店村就是秸秆禁烧工作的一个缩影,村民朱保卫告诉我,用秸秆还田的地,比不用的一年多打200斤粮食,而且还能得到乡里10元钱的补贴,何乐而不为呢?
漯河市秸秆处理模式值得推广
漯河市秸秆处理模式的成功,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实施奖补,各县、乡根据地方财力,每亩地拿出10~20元对秸秆还田的农户给予补贴。形成了市领导分包县区、市直部门和县区领导分包乡镇、乡镇领导和县区直部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和农村党员包户的分包责任体系,由市常委部门组成督查组督查各个县区,利用群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等进行实时监督,逐步引导群众由习惯性焚烧向自发利用转变。
漯河市秸秆处理模式的创新,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希望更多的地方能够学习漯河市的经验,共同推动秸秆处理工作的开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