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防控,早筛无症状感染
作者:农艺匠心•更新时间:5天前•阅读7
最近,关于非瘟防控的话题在网上引起了热议。尤其是非瘟出现弱毒株,潜伏期很长,间隙性排毒,检测难度大,有的甚至不表现临床症状。在这种情况下,猪场如何早发现早处理呢?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一、目前的研究成果
据哈兽研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发表的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以下信息:
研究成果 | 具体内容 |
---|---|
弱毒确实存在 | 可能是变异导致 |
潜伏期变长 | 28-45天,强毒株一般为3-7天 |
猪群感染后,有无症状感染者长期存在 | 需要引起重视 |
排毒具有间隙性 | 用PCR监测时有时无,检测难度大 |
二、非瘟间隙性排毒、检测发现难、无症状感染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1. 用正确的方法早检测早发现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接种高剂量时在4-6天可以检测出,低剂量组8-10天,高剂量组被动感染6-12天可以检测出。因此,只要在合适的检测时机、检测方法适宜时,还是能早发现的。
1.1 采样时机及频率
检测频率太高可能更容易散毒。根据上表,推荐固定隔7天,一周采样1次。
1.2 采样类型
正常猪可以用口鼻拭子1周采样1次。异常猪必须每天采样,及时发现潜伏猪。
1.3 口鼻采样的两大难点
一是采样难采到位,二是采样易散毒。
1.4 口鼻采样的方法
正常大栏采样可以用挂绵绳方法。限位栏或大栏采不到时可以用加长PVC水管或铁管上绑绵绳让异常猪咬。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检测、前置检测及消毒很重要。
三、发现感染后的处理措施
按国家要求进行处理。
3.1 减少损失的前提
猪舍单元形成独立的小单元,按小单元独立生产,各单元之间不形成交叉。这样才能把损失控制在一个单元之内。
3.2 处理之前必须了解病毒扩散途径及病毒污染面
主要的扩散途径有:人为扩散、通过人员在饲养、采样等生产过程中人为扩散。有的猪场在停止生产后,由于猪粪太多不得已打扫卫生导致扩散。
3.3 处理的方法
一般以清栋为主。主要是因为可能感染的时间较久,一般约在10天以上。这期间可能由于人员和各种工作流程未注意防非操作而存在各种交叉污染,同时由于纵向通风等均有可能导致整栋都已感染。
非瘟在国内的时间越久,越容易出现我们之前无法预料的的各种表现及问题。对于本次出现的间隙性排毒、无症状感染等表现,希望笔者的早发现早处理方法能对猪场带来帮助。
本文为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