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瘟防控将聚焦疫苗研发,助力农业养殖安全
疫苗研发之路,就像一场马拉松,虽然充满了挑战,但为了农业养殖的安全,我们从未停下脚步。
2024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明确了疫情报告与确认、疫情响应及应急处置等流程,为防控非瘟提供了有力指导。
非瘟疫苗研发和使用在我国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尤其是假疫苗的风波。检测监测在非瘟防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实验室成了规模化猪场的标配。
2018年,我国遭遇非洲猪瘟,由于缺乏经验,错过了最佳根除时机。但无论何时,实施根除计划都不晚,防控非瘟,我们要了解对手!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研究员表示,有效防控非瘟需要先提升养殖理念和思维格局,后建立安全体系。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针对雨季非瘟高发窗口期,发出《关于做好雨季非洲猪瘟高发窗口期防控工作的通知》,十大实招硬招,助力行业度难关。
我国非瘟疫苗的正式研发于2019年1月立项,目前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生物安全生产性试验和第二阶段临床试验已基本完成。
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严格落实非洲猪瘟防控措施,强化和压实动物疫病防控政府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养殖业者主体责任。
去年8月,我国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后,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疫苗研发,取得阶段性进展。
非洲猪瘟冻干灭活疫苗的“动物实验结果可以起到100%保护”;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已向农业农村部提交了兽药应急评价申请。
5月24日,据中国之声报道,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自主研发的非洲猪瘟疫苗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虽然BLPs技术在实验室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生产,再到广泛应用于养殖场,仍需要经历严格的临床试验、审批程序以及大规模生产。
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如何平安渡过雨季非洲猪瘟高发窗口期,广东发布“十大”实招硬招。
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未雨绸缪,发出《关于做好雨季非洲猪瘟高发窗口期防控工作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提出强化雨季非洲猪瘟防控硬措施,助力行业平稳渡过雨季非洲猪瘟高发期,确保广东省来之不易的生猪复产持续向好态势。
在昨天的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非洲猪瘟疫苗研发。
一、我国非瘟流行阶段划分
阶段 | 特点 |
---|---|
初期 | 病毒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
中期 | 病毒传播速度放缓,死亡率下降 |
后期 | 病毒传播基本稳定,死亡率低 |
二、我国非瘟临床流行毒株的特点
毒株类型 | 特点 |
---|---|
高毒力毒株 |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
中等毒力毒株 | 传播速度较快,死亡率较高 |
低毒力毒株 | 传播速度慢,死亡率低 |
三、我国非瘟的实验室检测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PCR检测 | 灵敏度高,特异性强 | 操作复杂,成本高 |
ELISA检测 | 操作简便,成本低 | 灵敏度较低 |
四、我国非瘟主要的传播方式
传播方式 | 特点 |
---|---|
直接接触传播 | 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 |
媒介生物传播 | 传播速度较慢,死亡率较高 |
五、我国非瘟病毒感染场线的临床分类
状态 | 特点 |
---|---|
感染初期 | 病毒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
感染中期 | 病毒传播速度放缓,死亡率下降 |
感染后期 | 病毒传播基本稳定,死亡率低 |
六、不同毒力毒株的早发现和临床处置决策
非瘟病毒的早期发现和临床精准检测剔除都较为成熟,早发现的重点是建立合适单元格的基础上,一线人员及时报告并送检异常猪只样品,日常中做好定期和阶段性的检测监测工作。
对于弱毒的早发现和处置就非常困难,目前行业中虽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是还没有完善的处置方案。
处置决策时,要牢记法律风险和长期价值主义,不能只顾眼前短期利益。
七、非瘟疫苗研究进展
距第一次报道非瘟猪瘟已经一百多年了,超过数百篇的文章对非瘟的疫苗研究进行了探索,但他似乎成了养猪业的一种“癌症”,难以被攻克。
我国正式非瘟疫苗研制于2019年1月立项,目前为止基本上完成了第一阶段临床试验,生物安全生产性试验和第二阶段临床试验。
当前研发中的主要非瘟疫苗类型和优缺点如表6所示。
类型 | 优点 | 缺点 |
---|---|---|
灭活疫苗 | 安全性高,保护效果好 | 免疫时间长,需要定期加强免疫 |
亚单位疫苗 | 安全性高,免疫时间长 | 保护效果不如灭活疫苗 |
八、非瘟净化探索
世界上很多国家实现了非瘟的净化,措施不外乎是:提升生物安全系统,提升团队管理系统,严控猪群的移动,消灭ASF暴发点,对猪场实行日常检测和血清学监测。
根据文献报道,1954-1999年间,有9个国家实现了非瘟的控制和净化,时间短的有几个月的,长的超过42年。
在我国推进非瘟猪瘟“无疫小区”的项目就是想实现猪场区域的小范围净化,是非常好的开始,但是还缺少大区域甚至国家层面的非瘟净化指导政策和文件。
九、未来非瘟防控方向
1. 技术性防非,转变为管理性防非:不纠结于低毒力案例的处置,而从源头上做好生物安全和日常管理,向零发生努力。
2. 让科研辅助生产,而不是左右,甚至指导生产:不用疫苗依然可以净化非瘟,目前没有合格的非瘟疫苗,未来也很难有,不纠结“神药”、“神苗”、“神方”等,专心做好养殖。
3. 严控成本,穿越猪周期:一方面,因为防非养殖成本陡增;另外一方面,规模化猪场发展壮大,非瘟防控好,成本还低,养猪这片红海未来将会更加“血雨腥风”。
4. 自我净化,天下无“非”: “无疫小区”是需要认证的,但是自我非瘟净化是每个养猪人的使命,自我非瘟净化的“星星之火”,终究在合适的时机会推进国家整体完全的非瘟净化。
本文由陈芳洲、杨华威、魏可健、曾新斌、邵定勇编写,刘爱民博士审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