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养殖

非瘟变异株差异分析,指明未来防控新方向

一、

2021年2月,军事兽医研究的研究论文《1株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变异毒株的鉴定》报道了从主动监测的样品中分离到1株某地的ASFV自然变异株,为无红细胞吸附现象毒株。这无疑给我国非瘟防控蒙上了一层阴影。本文将汇总不同非红细胞吸附毒株与急性野毒株的差异,为猪场在新形势下的非洲猪瘟防控提供思路。

非瘟变异株差异分析,指明未来防控新方向

二、不同毒株差异

2.1 NH/P68临床表现

NH/P68为慢性感染猪场中分离到的1株弱毒,基因Ⅰ型,CD2v基因碱基突变导致阅读框发生移位,丧失血吸附特性。研究人员使用该毒株进行人工感染和同居试验,相关数据如下:

  • 感染前期病毒滴度偏低
  • 感染初期无临床表现
  • 感染后产生抗体延迟

2.2 HLJ/HRB1/20临床表现

HLJ/HRB1/20为非红细胞吸附毒株,致死率降低,病毒早期检出时间未变,但体液中含量降低,临床症状减轻。

2.3 HuB20临床表现

暂无查到该毒株的人工感染和同居试验文献,仅找到关于该毒株基因缺失分析:EP402R基因和上游相邻的EP153R基因出现部分缺失,共计1252bp,导致病毒血吸附特性丧失。推测可能同样存在临床症状减轻,致死率降低的特性。

2.4 非法非瘟缺失疫苗临床表现

暂无公开数据报道非法疫苗的缺失部位等信息,可能存在临床症状减轻和致死率下降,但该类毒株因未进行动物攻毒实验、田间试验,其可能存在的毒力返强、怀孕母猪流产、母猪垂直传播病毒等特性。

三、非瘟变异株防控新方向

3.1 变异株散布面积广

哈兽研报道的变异毒株原始样本采集地点有: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军事兽医研究所报道的变异毒株采集来自湖北。推测变异毒株已传播至整个北方区域,可能已经散布于全国各地,值得养猪同业和业界专家关注。

3.2 拔牙技术需要及时调整

从现有资料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出现及今后出现的变异将趋向于:慢性感染、临床症状减轻甚至无临床症状,感染后体内病毒含量降低,抗体产生时间推迟等临床表现。病毒以上临床症状的出现,将导致变异毒株进入猪场后,因猪只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发生大面积感染。拔牙技术需要及时调整了。

非瘟变异株的出现,给我国非瘟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养殖户和业界专家需要密切关注病毒变异情况,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加强猪场管理,降低非瘟变异株的传播风险。

非瘟变异株差异分析,指明未来防控新方向

毒株名称 基因型 病毒特性
NH/P68 基因Ⅰ型 病毒滴度偏低、无临床表现、抗体产生延迟
HLJ/HRB1/20 非红细胞吸附毒株 致死率降低、病毒含量降低、临床症状减轻
HuB20 非红细胞吸附毒株 基因缺失、推测临床症状减轻、致死率降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葵花号

原文地址:https://www.kh75.com/197131.html